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黑兀鷲

中文學名:黑兀鷲
學名:Sarcogyps calvus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Aves
目:鷹形目 Accipitriformes
科:鷹科 Accipitridae
屬:黑兀鷲屬 Sarcogyps
種:黑兀鷲 S. calvus
命名者及年代(Scopoli, 1786)
中國野生鳥類:
保護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紅色名錄保護級別:2007年,極危物種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稀有物種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黑兀鷲 虹膜: 黃色或紅褐色。

嘴: 暗褐色,基部黃色,蠟膜橘紅色。

鼻孔: 橢圓形。腳: 暗紅色或肉色。

叫聲: 粗啞呱呱叫聲發展成尖聲亂叫。交配時嘯鳴。

模式產地: 印度本地治里。[1]

目錄

形態特徵

大型猛禽,體長76-86厘米;重量3.5-6.3公斤;翼展200-260厘米。 頭和頸部裸露無羽,橘紅色的皮膚,頰部、眼先和頭頂的兩邊有少許黑色的剛毛,耳部也有一圈黑色的剛毛。頸部耳後兩側各有一個巨大肉垂,是橘紅色。頸部下方的撮羽和覆腿羽為白色,其餘羽毛均為黑褐色,上體還具有金屬的光澤。 飛翔的時候黑色的翼下有一條白色的橫帶,前胸和後脅的白斑和通體的一片黑色形成鮮明對照,反差極為強烈,即使在高空飛翔的時候也清晰可辯。

生態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高空翱翔於高至海拔1500米的開闊多沼澤平原。爪子不象其他猛禽那樣銳利,所以很少捕食活的動物,主要以大型動物的屍體為食,食量很大,每天一般要吃數千克的食物。由於沒有牙齒,撕下的食物並不需要咀嚼就整吞下去,與其他食腐鳥類一起進食。[2]

棲息環境

棲息於熱帶雨林,南亞熱帶季雨林的林緣開闊地,開闊的鄉間原野、耕地及半沙漠地區。

生長繁殖

繁殖期為12月至翌年1月,有時也在2-3月。營巢於村莊附近的果園和農田等開闊地區的樹上,偶爾也在森林、灌叢或叢林中。 雄鳥和雌鳥共同營巢,以粗細枝條構成,呈盤狀,裡面墊有細的枝條、青草和碎屑等。 每窩產卵1枚,白色,被有紅色的斑點。由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為45天。雛鳥為晚成性,出殼時還沒有充分發育,眼睛還沒有張開,全身長著短短的絨毛,需要成鳥長期的飼餵和照看。[3]

分佈範圍

尼泊爾印度北部開闊的鄉間地方、耕地及半沙漠地區。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雲南等地,則多見於鄉間的大樹上。

保護現狀

於1994年在IUCN紅色名錄內由無危提升至近危。導致全球禿鷲數目急劇下降的主因,是由於獸醫廣泛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雙氯芬酸鈉,這種止痛藥對禿鷲的毒性極強,不少動物屍體體內均有高濃度的雙氯芬酸鈉,令以腐肉為生的禿鷲常出現中毒現象。此現象自1990年起數量極多的禿鷲以每年減半的速率減少。[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