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葉金星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黑葉金星蕨
拉丁學名; Parathelypteris nigrescens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屬; 金星蕨屬Thelypteris
生境; 生山谷林下溝邊
生長高度; 海拔1000-1200米
目錄
1形態特徵
2生長環境
3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葉簇生;葉柄長20-35厘米,粗1.5-2毫米,下部近黑色,被開展的、灰白色、多細胞長針毛,向上為栗棕色,疏被短柔毛;葉片長30-38厘米,寬12-15厘米,長圓形或狹長圓形,先端漸尖並羽裂,基部不變狹,二回羽狀深裂;羽片15-18對,開展,互生,相距2-2.5厘米,下部的有時有短柄,基部一對羽片不縮短,中部羽片長8-11厘米,寬1.2-1.5厘
米,披針形,略呈鐮刀狀,長漸尖頭,基部平截,對稱,羽狀深裂達羽軸兩側的狹翅,翅寬2-2.5毫米;裂片15-20對,斜展,長5-7毫米,寬3-3.5毫米,長舌形,圓鈍頭,兩側全緣。葉脈可見,側脈斜上,單一,每裂片5-6對,基部一對出自主脈基部。草質,干後褐綠色,或黑褐色,下面疏被短毛,沿羽軸密生短柔毛,上面僅沿羽軸密生短針毛,有時沿主脈略被疏柔毛;葉軸密被短針毛。孢子囊群圓形,背生於側脈中部;囊群蓋中等大,圓腎形,棕色,膜質,彼此遠分開,背面光滑無毛或偶有一二根柔毛,宿存或有時脫落。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000-1200米山谷林下溝邊。
分布範圍
分布於廣西(大明山)、雲南(屏邊,大圍山、西雙版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