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石即鸟
黑喉石即鸟 |
中文学名: 黑喉石即鸟 |
黑喉石鵖[1](学名:Saxicola torquata),是石䳭属小型鸟类,体长12~15厘米。雄鸟上体黑褐色,腰白色,颈侧和肩有白斑,颏、喉黑色,胸锈红色,腹浅棕色或白色。雌鸟上体灰褐色,喉近白色,其余和雄鸟相似。幼鸟和雌鸟相似,但棕色羽缘更宽而显著,眼先、脸颊、耳羽黑色,颏、喉羽端灰白色沾黄,羽基黑色,其余似成鸟。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脚黑色。
黑喉石鵖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一般巢营于林缘草甸中的小树或灌木下的塔头苔草丛中或倒木树洞中,主要以昆虫为食,也食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繁殖期为4-7月,1年繁殖1-2窝,每窝产卵5-8枚,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草地、沼泽、田间灌丛、旷野以及湖泊与河流沿岸附近灌丛草地,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等地。
目录
形态特征
黑喉石鵖雄鸟:整个头部为黑色,背和肩亦黑微缀棕栗羽缘,至腰逐渐变灰,尾上覆羽白色;颈侧具白斑,亦具棕栗羽缘;飞羽黑褐,外侧覆羽黑而内侧覆羽白色;尾羽黑色;胸部栗棕色,至腹部逐渐变淡成淡栗棕色。
黑喉石鵖雌鸟:头、颈、背及肩黑褐色,头及颈具淡棕褐色羽缘,背及肩具淡棕褐色宽缘,下腰淡棕褐,尾上覆羽近白;尾羽黑褐色;翅黑褐色,覆羽黑褐而缘以淡棕褐色羽端,内侧覆羽以及最内侧飞羽的基部为白色;额基和眉纹淡棕褐;下体、颏和喉淡棕白,胸部的棕色稍浓著些,余腹部浅棕而微缀苍白色羽缘。
黑喉石鵖幼鸟:上体羽毛具明显的淡褐色羽端斑,体色斑斓;飞羽和尾羽黑褐色,具淡棕褐色羽缘,尾上覆羽淡红褐;颏、喉至胸白杂以不同程度的黑斑,腹面淡红褐色。
黑喉石鵖卵:椭圆形,淡绿色、蓝绿色或鸭蛋青色,被有红褐色或锈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6-19.8mm×12-15.6mm,平均18mm×14mm,重1.5-2.1g[2]。
生活习性
迁徙: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我国越冬。通常在3月末4月初迁来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开始飞往越冬地。
习性:黑喉石鵖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平时喜欢站在灌木枝头和小树顶枝上,有时也站在田间或路边电线上和农作物梢端,并不断地扭动着尾羽。有时亦静立在枝头,注视着四周的动静,若遇飞虫或见到地面有昆虫活动时,则立即疾速飞往捕之,然后又返回原处。有时亦能鼓动着翅膀停留在空中,或做直上直下的垂直飞翔。
食性:黑喉石鵖主要以昆虫为食,主要有蝗虫、蚱蜢、甲虫、金针虫、叶甲、金龟子、象甲、吉丁虫、螟蛾、叶丝虫、弄蝶科幼虫、舟蛾科幼虫、蜂、蚂蚁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也吃蚯蚓、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以及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栖息环境
黑喉石鵖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草地、沼泽、田间灌丛、旷野以及湖泊与河流沿岸附近灌丛草地。从海拔几百米到4000m以上的高原河谷和山坡灌丛草地均有分布,是一种分布广、适应性强的灌丛草地鸟类。不进入茂密的森林,但频繁地见于林缘灌丛和疏林草地,以及林间沼泽、塔头草甸和低洼潮湿的道旁灌丛与地边草地上。
生长繁殖
繁殖期4-7月。繁殖期间雄鸟常站在巢区中比较高的小树枝头鸣唱,雌鸟则致力于筑巢。通常营巢于土坎或塔头墩下,也在岩坡石缝、土洞、倒木树洞和灌丛隐蔽下的地上凹坑内筑巢。巢呈碗状或杯状,主要由枯草、细根、苔藓、灌木叶等材料构成,外层较粗糙,内层编织较为精致,内垫有野猪毛、狍子毛、马毛等兽毛和鸟类羽毛。巢为外径10-15cm,内径5.5-7.5cm,高4-12cm,深3-7cm。营巢全由雌鸟承担,每个巢需1周固左右筑好。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5-8枚,1天产1枚卵。卵为椭圆形,淡绿色、蓝绿色或鸭蛋青色,被有红褐色或锈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6-19.8mm×12-15 6mm,平均18mm×14mm,重1.5-2.1g。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2±1天。雏鸟晚成性,雏鸟刚孵出时体重仅0.8-0.9g,体长31-32mm,全呈淡橙红色,除背中线和肩部有几簇灰色绒羽外,其他全赤裸无羽。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2-13天的巢期生活,幼鸟即可离巢[3]。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繁殖期主要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陕西、贵州、云南、西藏西部及南部,冬季见于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及海南岛和台湾。
国外分布: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从冰岛、英伦三岛、丹麦、一直往南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地中海等西欧和非洲,往东到马达加斯加、沙特阿拉伯、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中东、高加索、原苏联南部、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亚、西伯利亚,一直到堪察加半岛、远东、朝鲜和日本[4]。
亚种分化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1 | 黑喉石鵖新疆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maura | Pallas,1773 |
2 | 黑喉石鵖青藏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przewalskii | Pleske, 1889 |
3 | 黑喉石鵖东北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stejnegeri | Parrot, 1908 |
4 | 黑喉石鵖指名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torquata | Pallas, 1773 |
5 | 黑喉石鵖爱尔兰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hibernans | Hartert, 1910 |
6 | 黑喉石鵖北高加索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rubicola | Linnaeus, 1766 |
7 | 黑喉石鵖乌拉尔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variegatus | S. G. Gmelin, 1774 |
8 | 黑喉石鵖土耳其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armenicus | Stegmann, 1935 |
9 | 黑喉石鵖喜马拉雅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indicus | Blyth, 1847 |
10 | 黑喉石鵖塞内加尔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moptanus | Bates, 1932 |
11 | 黑喉石鵖塞拉利昂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nebularum | Bates, 1930 |
12 | 黑喉石鵖苏丹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jebelmarrae | Lynes, 1920 |
13 | 黑喉石鵖尼日利亚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salax | J. Verreaux & E. Verreaux, 1851 |
14 | 黑喉石鵖也门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felix | Bates, 1936 |
15 | 黑喉石鵖埃塞俄比亚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albofasciatus | Rüppell, 1845 |
16 | 黑喉石鵖肯尼亚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axillaris | Shelley, 1885 |
17 | 黑喉石鵖坦桑尼亚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stonei | Bowen, 1932 |
18 | 黑喉石鵖津巴布韦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promiscuus | Hartert, 1922 |
19 | 黑喉石鵖莱索托高地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oreobates | Clancey, 1956 |
20 | 黑喉石鵖沿海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clanceyi | Latimer, 1961 |
21 | 黑喉石鵖大科摩罗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voeltzkowi | Grote, 1926 |
22 | 黑喉石鵖马达加斯加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sibilla | Linnaeus, 1766 |
23 | 黑喉石鵖察拉塔纳纳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tsaratananae | Milon, 1951 |
24 | 黑喉石鵖安卡拉特拉亚种 | Saxicola torquata ankaratrae | Salomonsen, 1934 |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2004年国际鸟类联盟估计在欧洲该种繁殖种群数量约2000000-4600000对,相当于6000000-13800000只,欧洲种群数量占全球范围的5-24%,所以初步认为黑喉石鵖全球数量大约有25000000-276000000只,但这个估计需要进一步验证。该种种群数量发展趋于稳定。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5]。
视频
观鸟 | 黑喉石鵖与异木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