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桫椤
黑桫椤(学名:Alsophila podophylla Hook.)是桫椤科桫椤属植物,植株高1-3米,有短主干,或树状主干高达数米,顶部生出几片大叶。叶柄红棕色;叶片大,长2-3米;羽片互生,斜展;小羽片约20对,互生;叶脉两边均隆起,主脉斜疣。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小脉背面近基部处,无囊群盖,隔丝短。
分布于中国、日本南部、越南、老挝、泰国及柬埔寨;在中国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和贵州。生长于海拔95-1100米的山坡林中、溪边灌丛。
为古老的孑遗种,对研究物种形成及植物地理有意义。树形优美、别致,可供观赏。 可药用,其根状茎具清热解毒、驱风湿等功效。
- 中文名:黑桫椤
- 学 名:Alsophila podophylla Hook.
- 别 称:鬼桫椤、结脉黑桫椤
- 界:植物界
- 门:蕨类植物门
- 纲:蕨纲
- 亚 纲:薄囊蕨亚纲
- 目:真蕨目
- 科:桫椤科
- 属:桫椤属
- 亚 属:黑桫椤亚属
- 种:黑桫椤
- 命名者及年代:Hook.,1857
目录
形态特征
植株高1-3米,有短主干,或树状主干高达数米,顶部生出几片大叶。叶柄红棕色,略光亮,基部略膨大,粗糙或略有小尖刺,被褐棕色披针形厚鳞片;叶片大,长2-3米,一回、二回深裂以至二回羽状,沿叶轴和羽轴上面有棕色鳞片,下面粗糙;羽片互生,斜展,柄长2.5-3厘米,长圆状披针形,长30-50厘米,中部宽10-18厘米,顶端长渐尖,有浅锯齿;小羽片约20对,互生,近平展,柄长约1.5毫米,小羽轴相距2-2.5厘米,条状披针形,基部截形,宽1.2-1.5厘米,顶端尾状渐尖,边缘近全缘或有疏锯齿,或波状圆齿;叶脉两边均隆起,主脉斜疣,小脉3-4对,相邻两侧的基部一对小脉(有时下部同侧两条)顶端通常联结成三角状网眼,并向叶缘延伸出一条小脉(有时再和第二对小脉联结),叶为坚纸质,干后疣面褐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均无毛。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小脉背面近基部处,无囊群盖,隔丝短。
主要价值
观赏:可以作观叶园景树。茎干挺拔,树形飒爽优雅。在风景区孤植、丛植观赏。具自然山野风情。也可作风景林。风景区自然群植。自然生态环境不受污染敏感性指示植物。树体干后可附生气生兰。 [1]
研究:由于桫椤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它与恐龙化石并存,在重现恐龙生活时期的古生态环境,研究恐龙兴衰,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药用:可药用,其根状茎具清热解毒、驱风湿等功效。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2013版)——Ⅱ级。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1999年8月4日——Ⅱ级。
保护措施:在中国华南植物园、深圳仙湖植物囝等有迁地保育。黑桫椤的研究和保护还可以从种间关系、 种群数量和分布格局动态、 生理生态、遗传多样性及繁殖等角度进行。中国海南五指山被列为自然保护区后,黑桫椤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山路边黑杪椤仍有被采挖的现象,林地可见到山洪、牲畜及人为等因素破坏的迹象,要立即采取措施加强保护。
近种区别
该种因小羽片分裂较浅(不过1/2)或波状全缘,可与分裂较深的小黑桫椤和齿牙桫椤区别。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日本南部、越南、老挝、泰国及柬埔寨;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台北、宜兰、南投、屏东)、福建(南靖)、广东(龙门、从化、饶平、恩平、怀集、德庆、英德、封开、鼎湖山)、香港、海南(吊罗山、尖峰岭、霸王岭)、广西(南宁、横县、博白、金秀、苍梧、平南)、云南(蒙自、河口、金平、屏边)和贵州(荔波)。生长于海拔95-1100米的山坡林中、溪边灌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