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黑珍珠是一種青銅色的珍珠,屬於十分貴重的珠寶品種。象徵最艱辛歲月的結晶,被稱為母貝最傷痛的淚水,歷經磨難所以稀有,並且高貴。

在黑色植核南洋珠成功地投放市場之前,僅有的可用來賣的黑珍珠是很稀少的並且非常昂貴的天然黑珍珠,或者是會褪色的日本有核akoya珍珠,這種珍珠是用硝酸銀染黑的,另外還有一小部分的仿黑珍珠。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法屬波利尼西亞群島的珍珠養殖開發成功,1976年美國寶石學院認定塔希堤產的養殖黑珍珠是"一種具天然顏色的養殖珍珠"。

目錄

生產發展

漢代廣西廉州合浦的採珠業相當發達:「郡不出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趾比境,常通商販,貿易來糧食。萬震《南州異物志》記載「合浦民,善游採珠,幾年十餘歲便教入水。官禁民採珠,巧盜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

廣西廉州合浦珍珠到唐代、成為貢品:唐代典籍有合浦采珍珠充貢的記錄。唐劉恂著《嶺表錄異·池珠》:記載「廉州邊海中有洲島,島上有大池,謂之珠池。每年刺史修貢,自監珠戶入池采以充貢」。

唐代貢品級的大珍珠,稱為「上清珠」,來自西域,罽賓國王曾獻給唐玄宗一顆「光照一室」的上清珠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採珠是極危險的工作,明清兩代充當採珠勞動力主要是蛋民。《水東日記》卷五載:「蓋蛋丁皆居海艇中採珠,以大舶環池,以石懸大垣,別以小繩系諸疍腰,沒水取珠。氣迫則撼繩,繩動,舶人覺,乃絞取,人緣大上……聞永樂初,尚沒水取,多葬鯊魚腹……」《採珠歌》描寫珠民的生活:「江浦茫茫月影孤,一舟才過一舟呼,舟舟過去何舟得,採得珠來淚已枯。」周去非在《嶺外代答》記「合浦產珠之地,名日斷望池。在海中孤島下,去岸數十里,池深不十丈,蛋人沒而得蚌,剖而得珠。取蚌,以升繩系竹籃,攜之以沒。既拾蚌於籃,則振繩,令舟人沒取之。沒者,亟浮就舟,不幸遇惡魚,一縷之血浮於水面,舟人句哭,知其已葬魚腹也。亦有望惡魚而急浮,至傷股斷臂者。海中惡魚,莫如刺紗,謂之魚虎,蛋所忌也」。嘉靖八年,兩廣巡撫林富上書說:「五年採珠之役,死者五十餘人,而得珠僅八十兩。天下謂以人易珠,今日恐以人易珠亦不可得。」

中國南海熱帶地區的珍珠蛤生命周期較長,能生成較大而完美的珍珠,是中世紀主要的珍珠產地。黑龍江中的淡水蛤也能生成珍珠,但顏色不透明,純白色,產量很少,在清朝時作為稀有的貢品,稱為「東珠」,只有皇家成員才能佩帶東珠飾品。

生產黑珍珠的珍珠貝母是一種會分泌黑色珍珠質的黑蝶貝。黑珍珠的美在於它渾然天成的黑色基調上具有各種繽紛色彩,最被欣賞的是孔雀綠、濃紫、海藍等彩虹色,它強烈的金屬光澤會隨着珍珠的轉動而變換,不是其它改色珍珠可以比擬。

優質黑色珍珠的年產量估計不超過15萬顆,其中40%通過一年一度的國際拍賣會出售。大多數黑珍珠粒徑集中於9mm至10mm之間,大約有6成以上黑珍珠粒徑不超過11mm。因此一般把11mm作為黑珍珠的珍品的界限,而15mm以上精圓形黑珍珠因非常稀有,連現成的可參考市場價格都沒有,足見其昂貴稀有。

珍珠一般被用在首飾和珍寶行業中。[1]

產地

黑珍珠只有兩個主要的天然產地:

一是波利尼西亞群島的大溪地島,產出全球95%的黑珍珠;

二是庫克群島的彭林島和馬居希基島,產量占總產量的4%。其它太平洋島嶼產量不足百分之一。這兩個地區同居於太平洋中南部,故又稱黑珍珠為黑色南洋珠。[2]

珍珠形成

珍珠是一種由軟體動物(主要是牡蠣)生產的硬的、圓滑的產物。物理性質珍珠的特有的光澤是光在這些透明的真珠質層上反射和衍射造成的,真珠質層越薄越多,光澤就越漂亮。一些珍珠的熒光是由不同真珠層對入射光不斷的折射所形成的。一般的珍珠是白色的,有時有米黃色或粉色的光澤,也有些珍珠帶有黃色、綠色、藍色、棕色或黑色的顏色。黑珍珠尤其因其鮮有而昂貴。

珍珠主要是一些瓣鰓綱軟體動物的產物。這些動物特定的上皮細胞會分泌碳酸鈣,主要是由貝殼硬蛋白粘合在一起的文石和方解石。這種混合被稱為真珠質。珍珠的成因有:外套和甲殼的受傷,這時珍珠會作為傷口縫合分泌到傷口處。如果有寄生蟲或是上皮組織落到動物的內部外物(如沙)是不會引起珍珠生成的而人工珍珠注入的是由一層外來上皮包繞的真珠質核。這些動物分泌的珍珠形成有數月到年不等。大顆粒的珍珠形成對於該動物來說很可能是致命的。除使用珍珠蛤外還有使用鮑生產珍珠的方法。

大溪地黑珍珠

大溪地有悠久的採珠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月亮的甘露墜落人間,當甘露滴落於黑蝶貝中,在海洋的孕育下,薈萃日月精華,化身為魅惑的大溪地黑珍珠。所以大部分天然黑珍珠都是滴水形。歐洲王室珍藏的傳世珍珠也證實了這一點。

19世紀中葉,來自悉尼舊金山智利的漁船在這裡大量捕撈黑碟貝。他們不僅要取得珍珠,而且要取得黑碟貝有美麗炫彩珍珠層的貝殼內層,以滿足當時歐洲紐扣工業的需求。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濫捕,到了20世紀中葉,大溪地的黑碟貝資源瀕臨絕種。

大溪地的養殖珍珠實驗開始於1961年,採用了日本的珍珠養殖技術。但直至1966年,才開始有了一些珍珠養殖場,商業上也並不很成功。直到1972年,法屬玻利尼西亞才開始向國外出口大溪地黑珍珠,當年僅出口1563公斤。

大溪地黑珍珠是南海法屬波利尼亞境內鹽湖的特產,珍貴異常,享有皇后之珠和珠中皇后的美譽。大溪地黑珍珠的培植很困難,養殖珍珠貝的過程很長且易死亡,加上天氣和水質等因素的影響,成品十分罕見。大溪地黑珍珠的質量等級有五項標準,分別是體積、形狀、顏色、皮光和純潔度。

珍珠作為珠寶

珍珠的價值主要由它的光澤、顏色、大小、有無表面的缺陷和形狀來決定。其中光澤最為重要。因此一般一顆比較小的日本珍珠的價格比大一些的南海珍珠的價格高。大的圓滿的珍珠比較罕見,一般被用在指戒上,水滴狀的一般用在懸掛物上,不規則的常用在項鍊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