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黑长臂猿

黑冠长臂猿

中文学名: 黑冠长臂猿
拉丁学名:Nomascus nasutus
别 称:黑长臂猿、印支长臂猿、冠长臂猿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哺乳纲
亚 纲:兽亚纲
目:灵长目
亚 目:简鼻亚目
科:长臂猿科
属: 冠长臂猿属
种:黑冠长臂猿
亚 种: 4亚种
命名者及时间: Kunkel d'Herculais, 1884
英文名称: Cao-vit Crested Gibbon
英文名称: Cao-vit Black Crested Gibbon
英文名称: Eastern Black Crested Gibbon

黑冠长臂猿(学名:Nomascus nasutus):共有4个亚种,体长45-64厘米,平均体重5.7千克,最高可达8千克。两性之间的毛色相差很大。雄性完全是黑色的,顶多在嘴角边有几根白毛。头上有一簇毛。雌性的毛色从黄灰色到淡棕色,在头的顶部和腹部有一黑斑,此外手指和四肢可能部分是黑棕色的。 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群中,由一头雄兽、一头雌兽和一至三头幼兽组成。领地由它们的叫声来标志。可以在树上使用灵活的长臂跳跃攀爬。主要吃果子,偶尔也吃一些树叶和小动物。分布于中国云南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1]

目录

形态特征

黑冠长臂猿为中型猿类,体矫健,体重7-10千克,体长45-64厘米,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毛被短而厚密。雄猿通体黑色,头顶有短而直立的冠状簇毛,形似黑冠。雌性体背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褐色冠斑。胸腹部浅灰黄色,常染有黑褐色。雌雄均无尾,也无颊囊。 初生的黑长臂猿幼仔是黄褐色的,要五至六个月后才逐渐变黑,到五至七岁成熟。这时,雌猿体毛又变成浅黄褐色,头顶额冠处仍保留一小块黑毛。

栖息环境

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其栖息地海拔约从100-2500米,是已知长臂猿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个种。在云南中部的栖息地气候温凉湿润、终年无雪、霜期短,一年四季都有鲜嫩的树叶、花苞和果实。活动与觅食均在15米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或中层中穿越进行,很少下至5米以下的小树上活动。

生活习性

营家族式生活,一般以3-5头至7-8头的家庭群为活动单位。性机警,晨昏活动,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路线。树栖,攀援自如,很少下地。睡觉时蜷曲在树上,有时也会在大树干上仰天而卧。 活动领域比较固定,无季节迁移现象。黑冠长臂猿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种群较大,一般每群有6只甚10余只。社群配偶制为“一夫多妻”制,即一只成年雄性和2只成年雌性组成。只有受到干忧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黑冠长臂猿社群的活动范围大多在60公顷左右,远大于其他长臂猿,种群密度为2.6只/平方公里。

喜欢在茂盛的树冠上栖息,白天活动。活动时,很少下地,也很少在树上用前肢爬,几乎所有活动都是在树枝上用前肢攀登,或在树枝间悠荡,可说是凌空跳跃,长臂攀揽自如,悠荡时只用前掌四指搭一把便腾跃而过,不必用拇指抓握。但爬树则要用大拇指。从不造窝,只在茂密树叶丛里休息。休息的姿势十分有趣,像人蹲在地上那样,前肢抱拢两膝,脸贴胸、膝。这样,身上浓密厚毛不透雨水,更保温暖。有时也会在大树干上仰天而卧。只有在觅食时才爬到高突的树冠上,或爬到竹林灌丛中去。 贪食淘气。主要食物是水果,也吃少量的花、叶、芽和昆虫。不大喝水,主要靠食物里的水分,或雨后舔树叶上的天落水,在春旱时才偶尔下地喝水。食植物的嫩芽和果实,也吃昆虫和鸟卵,极少下地饮水,主要靠饮叶片的露水。 每当日出时分,晨曦中常能听到惹人注意的猿啼声,“呼-呼-呼,呼,呼”,清澈嘹亮,此起彼落;有时又混和着低沉的应诺声“乌-乌”,交错嘈杂。配对的黑长臂猿的二重唱结构稳定,由雄性主导,而且有着极高的雌雄特异性——两性的鸣叫不论在音调还是音节上都没有任何重叠。尽管长臂猿的鸣叫是由基因决定的,每种长臂猿都有其固定的鸣叫模式,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其鸣叫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这就会体现在其个体的差异上。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云南)、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历史记载见于中国广西,甚至远至长江三峡地区,现仅见于云南,呈零星分布。

繁殖方式

社群配偶制为“一夫多妻”制,即一只成年雄性和2只成年雌性组成。只有受到干忧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黑冠长臂猿6-7岁性成熟,一年1胎,一胎1仔。产仔期约在每年的5-6月。饲养寿命可达30余年。

种群现状

该物种种群大多被隔离成岛状分布。栖息生境的缩小和变化是根本原因,在其分布范围内,生境已经丧失了75%。其次,偷猎、种群分布的不连续以及种群小、繁殖率低等都是黑冠长臂猿濒临灭绝的主要因素。 黑冠长臂猿是中国长臂猿中分布最广并数量最多一个种。海南亚种,50年代的分布于海南岛12个县区,森林面积达86万公顷,数量达2000多只。60年代中期,先后在6个县内绝迹,而到1983年仅发现于鹦哥岭主峰两侧及黎山主峰的南坡,仅约30只残存于20万亩的天然林中。估计称该亚种仅存在于四个地点,总数约为30-40只。90年代初,海南长臂猿已下降至不足20只(15-20只),将可能在短期内绝迹。广西西南部的黑冠长臂猿,自1984年获得过一张雌性皮张外,至今再未发现,可能已绝迹,该皮张则可能来自越南。云南的黑冠长臂猿为指名亚种,其数量约250只;景东亚种约200只,滇西亚种约50只。越南北部的长臂猿(包括黑冠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约200只。国内外合计,黑冠长臂猿总数约700只左右,其中多数在中国。

保护措施建议:中国是黑冠长臂猿的主要分布地,而栖息生境的保护是黑冠长臂猿保护的关键,其中云南中部景东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和哀 牢山自然保护区是黑冠长臂猿最集中的两个自然保护区,其种群状况良好,是黑冠长臂猿保护最有希望的两个地理种群。建议加强这两个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恢复片断森林间的植被,以沟通片断森林的连续性,开展资源调查和生态学研究,在财力、人力和科学技术上给与支持和帮助。应采取措施,拯救海南黑冠长臂猿免遭绝灭;严格法制,制止偷猎行为。目前黑冠长臂猿的海南亚种可能是中国所有灵长目动物中面临灭绝危险最大的一种(Eudey, 1987),应当考虑推行圈养繁殖计划来恢复该亚种的数量。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2008年灵长类红色名录——极危(CR)。

像风一样来去无踪的西黑冠长臂猿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