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頭文鳥
黑頭文鳥 |
---|
原圖鏈結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Lonchura atricapilla 目/科/屬 雀形/梅花雀/文鳥 遷徏狀態 留鳥 普遍性 稀有 體長/體重 11-12cm/10-16g |
別名:栗腹文鳥,紅筆仔,台灣原生亞種及外來共8亞種。雌雄同型。
雌鳥的頭頸顏色較淡,腹部中央黑色較雄鳥略短,其餘與雄鳥類似。
亞成鳥全身羽色污褐色,頭部及身體的顏色對比並不明顯。
台灣原生亞種formorsana,成鳥類,雌雄鳥的羽色有些微差異。
- 頭:虹膜暗紅色,雄鳥嘴鉛灰色,頭、頸為深暗褐色
- 背:背、肩羽、飛羽、腰、尾上覆羽為栗褐色
- 腹:上胸為深暗褐色,腹部為栗色,但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為黑色,上胸的黑暗褐色與腹部中央有明顯隔開,無相連。
- 腳:腿黑色,腳鉛色
台灣也有引進東南亞的亞種並在野外生活,這些外來亞種的頭、頸、胸顏色較黑,胸的黑色與腹部的栗色間對比較為強烈。[1]
目錄
棲地&習性
保育
黑頭文鳥在台灣的數量稀少,平地及低海拔丘陵不十分常見,目前並沒有針對黑頭文鳥的任何保育措施。
黑頭文鳥在東南亞相當普遍,整體物種並未遭受重大的威脅。台灣有引進東南亞的亞種做為籠鳥飼養,西部地區所記錄到的黑頭文鳥大多為引進的外來亞種,本土原生亞種在東部較容易看到。[3]
鳴聲
似輕快「批-批-」[4]
外觀相似性
Restall (1995) 建議 malacca 應是一個獨立種 (L. malacca),ferruginosa 也是一個獨立種(L. ferruginosa),其它則是 L. atricapilla,包台灣的 formosana 亞種。Clements (2007) 大致接受 Restall (1995) 的看法,將台灣的黑頭文鳥視為 L. atricapilla formosana。但 Dickinson(2003) 仍採取保守的做法,將 malacca, atricapilla以及 ferruginosa 視為同一種。
分佈
8亞種
- L.a. atricapilla (Vieillot,1807)- 印度北部(從旁遮普邦E到布拉馬普特拉谷地,南部到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N),孟加拉國,緬甸和西南中國(雲南西南)。
- L.a. rubronigra (Hodgson, 1836) (霍奇森,1836年)- 印度北部和尼泊爾泰萊山麓。
- L.a. deignani Parkes,1958年 – 泰國(不包括C&NE),印度支那和中國東南部,包括海南。
- L.a. sinensis(布萊斯,1852年)– 馬來半島,蘇門答臘低地,廖內河和林加群島。
- L.a. batakana(Chasen&Kloss,1929年)– N蘇門答臘山脈。
- L.a. formosana(溫侯,1865)– 台灣和N菲律賓(N呂宋島)。
- L.a. jagori (1866年,馬滕斯,公元前)– 菲律賓(呂宋南)和婆羅洲。
- L.a. brunneiceps(Walden,1872年)- 蘇拉威西島,托吉安島,邦蓋島,穆納和布東。
視頻
參考文獻
- ↑ Lonchura atricapilla formosana (Swinhoe, 1865),taieol.tw
- ↑ Chestnut Munia (Lonchura atricapilla),hbw.com
- ↑ Lonchura atricapilla formosana (Swinhoe, 1865),taieol.tw
- ↑ Lonchura atricapilla ,xeno-canto
- ↑ Chestnut Munia (Lonchura atricapilla),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