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城镇
黔城镇隶属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地处洪江市西南部,东与沙湾乡接壤,南与洪江管理区横岩乡、会同县金竹镇毗连,西抵江市镇、岩垅乡,北与桐木镇为邻,距洪江市城3千米, 区域总面积330.3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黔城镇户籍人口为87539人。
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在现黔城镇一带设镡城县;1960年,黔城公社改为黔城镇。 2015年11月,黔城镇、双溪镇、红岩乡、土溪乡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黔城镇。 截至2020年6月,黔城镇辖6个社区、23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古城社区。
截至2019年末,黔城镇有工业企业72个,其中规模以上20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1]
目录
历史沿革
黔城历史悠久,自西汉初年置县至1949年,一直为县城所在地。1998年,黔阳县和洪江市合并成立新的洪江市,新洪江市人民政府驻黔城镇。2004年12月,新洪江市政府搬迁至黔城镇,至2012年所有单位全部搬迁至黔城镇。黔城从此又恢复了县城的地位,洪江市政府对市治新城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从2000年至今,黔城城区加快了黔阳古城三线下地、老城区翻新改造和新城建设的步伐,学校、办公楼、高层住宅拔地而起。2016年黔城城区面积扩展至7平方公里,规划2020年建成区扩展至18平方公里,使黔城建设成为洪江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怀化的后花园。
黔城镇属建制2200多年的历史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镡成县,唐代易名龙标县,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置黔阳县。新中国成立前, 一直是黔阳县治所在地。
1997年国务院批准原黔阳县与洪江市合并,成立新的洪江市,市治设黔城镇。199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黔城镇与黔城乡合并,设立新的黔城镇。2015年11月,黔城镇、双溪镇、红岩乡、土溪乡和岩垅乡干溪坪村成建制合并设立黔城镇,合并后总面积365.76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04042人(2017年)。
行政区划
黔城镇辖古城、玉皇阁、莲塘、牛头湾、龙标、芙蓉和原双溪镇的双溪铺和盛兴两个社区再加上新成立双溪社区共9个社区,小江、均田、株山、百丈、东山、大田、长坡、渔塘、高桥、柳溪、水沅、板桥、兰花、桃源、金牛、铁坑、倒水湾等23个村,1个农科队,191个村民小组,33个居民小组。[2]
地理环境
全镇坐落在低山丘陵地带,位于沅水和氵舞 水交汇处,海拔为195-205米,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素有"楚南上游第一胜地"、"湖南西部文化重镇"、"湘黔边陲经贸重镇"之称。
全年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7.30℃,最高39℃,最低-3℃,年降雨量1359毫米,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城市、兴建工厂的黄金地段。
自然资源
全镇耕地面积约2078公顷,林地面积约7963.2公顷,境内富藏煤、金矿、陶土、耐火粘土等多种工业原料,水能资源蕴藏丰富。[3]
经济概况
由于市治搬迁黔城,黔城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境内规划有工业园区,分别是百丈新材料工业区、玉皇阁工业区、株山食品医疗工业区。
镇内有各类工商企业近千家,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4项。黔城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经济百强镇、湖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湖南最具文化乡镇、怀化市唯一的湖南省小康示范镇等。
其中培新有限公司、牛头湾民营经济示范区、高级竹地板厂、五氧化二钒厂等已成为全市的骨干企业。黔城小城镇建设中以集散农产品为主的商贸经济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镇种养加工业已初步形成了规模经营。
葡萄、反季节蔬菜、草莓的种植面积已形成规模,种植面积占全镇稻田面积的15%,占全镇农业总收入的30%。201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500803万元,镇级财政收入50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61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5000元。
交通通讯
黔城镇交通便捷,距湘西交通枢纽怀化市仅40公里,铁路上,焦柳铁路穿境而过,黔城站即将升级为洪江市站;209国道怀黔六车道高等级公路、G65包茂高速经过市境,设立黔城中心汽车站、农村客运站2座汽车站,交通极为便利。
社会事业
怀通段、新规划的省道纵贯全镇,并有湘桂、怀黔、黔洪、黔安、黔芷等交通要道在此相联;沅、舞水此交汇,沅水常年可通航20吨位以上的航船;离怀化市区和芷江飞机场仅40公里。黔城防洪堤长1380米,总投资3008万元,防洪能力为20年一遇。全镇已开通数字程控电话、移动通讯业务,全镇通电话村达100%。
全镇有中学3所,小学15所,幼儿园9所,民办学校4所,各种培训班20余个,有龙标书画研究会、古城文学社、老年腰鼓队、文武学校龙狮队等8个民间文化团体,医院3所,电视收视率100%。
风景名胜
位于湖南湘西的黔城镇是一座既幽静又古老的小镇。它始建于西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镡成县。东晋时期,改为镡城县。南朝时期,镡城改为沅阳。唐朝时期,改为龙标县,并设置叙州。宋代置黔阳县至上世纪末。1997年改为洪江市。在这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黔城在大多时期一直作为该地区的县治甚至州治,现在在黔城的老城区--黔阳古城中仍然完好保留着众多历史遗迹,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环水,又位于湘楚苗地边陲,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之称,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比云南丽江大研古镇早1400年,较湖南省内的凤凰古城早900年。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
黔阳古城面积0.8平方公里,原有五座城门和城楼,城墙是由红砂砖砌成的,它绕城五华里。在文革中它受到了巨大破坏,现在仅存中正门(西门)城楼和3华里城墙遗基,古城建筑多存明清遗风。黔阳古城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开阔,又位于沅江和舞水河的交汇处,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在城西南的盘龙山上远远眺望古城,灰墙黛瓦层层叠叠,仿佛人间仙境。古城设计精巧,街巷布局有序,有青石板铺路,丁字形街与街相连。古城建筑星罗棋布,风格统一,鳞次栉比,漫步城中,还能看到遗存的古商街、古祠堂、古寺庙、古宅院、古会馆、古吊井、古门坊等。
2002年,黔阳古城被列为湖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2014年,洪江市政府与申德旅游公司成功将黔阳古城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6年,黔阳古城荣登"中国十大最具人文底蕴古城古镇"金台榜。
黔阳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唐代诗家天子王昌龄在天宝年间被贬龙标,在城郊的芙蓉楼写下"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千古名句。后来,众多文人雅客在参观芙蓉楼时也留下墨迹,并制成了古碑刻,今天在城西芙蓉楼内的碑廊厅里,刊有颜真卿、黄庭坚、米芾、岳飞、赵孟𫖯、陈梅仙等历代碑刻一百多块,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蔚为壮观。
古城有保存较好明清建筑,近几年来《恰同学少年》,《敌营十八年》,《毛泽东》和《最后一战》等电视剧和电影在黔阳古城拍摄,2015年湖南卫视热播剧《伪装者》就提到了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黔阳地区建立的黔阳县军校。
新市治黔城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2002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嗣后又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现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有明清时期的南正街、钟鼓楼、万寿宫、状元桥、老县衙、宝山书院、龙王庙、老爷巷、赤峰塔以及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芙蓉楼等40多处。
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黔城古城有8大景观,分别是龙标耸翠、赤宝晴霞、狮滩渔网、鸬鹚春限、蟠龙晓霁、虎山夜月、牛坡樵唱、柳溪烟雨。沅水沿岸风光秀丽,每年有数万游客前往黔城旅游。"北影"、"八一"、"上影"、"峨嵋"、"潇湘"等6家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8家电视台多次在此拍摄电影、电视剧。新的市治城市建设规划中,将黔城定位为生态、旅游、文化城。[4]
历史文化
洪江市治所地黔城镇,自汉以来,各朝均在此设立县治,汉立镡城,唐天宝初更为黔江、龙标。宋熙宁七年复置黔江。宋元丰三年始置黔阳。自汉立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黔城古城文化大致包括古建筑文化、古书院文化、古遗址文化、古庙宇文化、古碑刻文化、古墓葬文化、古名人文化、民族文化等。
古庙宇:黔城古庙宇众多,尤为明清为盛。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县治建有的著名庙宇有曾明寺、先龙坛、玉皇阁、城隍庙、东岳庙、将军庙、马王庙、龙王庙、文庙、山川坛等数十座,今尚存的有万寿宫、先龙坛、文庙等。
古建筑:主要指至今保存下来的明清建筑群,包括"楚南上游第一胜迹"--芙蓉楼;明清古街--南正街; 古龙标山钟楼--钟鼓楼;城西红砂石拱门--中正门;高桥古塔--赤宝塔等。这些古建筑群,历时数载,得以保存下来,或雄伟壮丽、气势不凡,或飞檐卷垛,朱栏白墙;或精致淡雅,清秀宜人,或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堪称中国湘西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黔阳古城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黔阳古城以明清建筑为主调,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红砂石、青石板、小青瓦、杉木、石片等,并有机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建筑特色,如窨子屋、晒楼等。古民居敞亮明净,古宫祠华丽精致,建筑风格极具特色。
古碑刻:黔城古碑刻众多,历代遗留下来的古碑刻数以千计,惜废弃不少。今芙蓉楼内建有碑廊厅,刊有颜真卿、黄庭坚、米芾、岳飞、赵孟𫖯、陈梅仙等历代碑刻一百多块,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蔚为壮观。
古名人:黔阳古城山水秀美,地灵人杰,蕴育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他们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神奇的传说和纪念地。
唐代"诗家天子"王昌龄在此为官七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尤以《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最为世人所传颂,诗人咏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以"玉壶冰心"明志,后人以千古绝唱。
同时由于他为治以宽,政善民安,至今尚流传有"苗女听歌"、"遮道迄诗"、"佳句退兵"等传说,史称"王龙标"。他在黔城留下一批珍贵的诗篇和诗论。芙蓉楼碑坊刻留有他当年的酬唱诗。后人为纪念他,建 有芙蓉楼,芙蓉楼成为国内较完整的纪念王昌龄胜地。一代名宦高力士也流放巫州,州治即之黔城。
古墓葬:黔城春秋战国古墓群、西汉古墓群分布在黔城镇玉皇阁村南头坡、牛头湾山坡、汽车站北面的丘陵地带,墓葬密集,封土堆无存。
1983年、1988年、1991年、1998年、2000年先后在这些地方挖掘古墓400多座出土各类陶器及铜剑、侗矛、铜镜、铜铃、琉璃珠、滑石壁等数百件,陶器组合有罐、豆、鼎、敦、壶等1000多件,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汉时期沅水流域的渊源文化及五溪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龙标书院
古书院:宝山书院和龙标书院构成了书院文化的主流。旧县志载: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初建学官于县治。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迁学宫于城东普明寺。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又迁学宫于城西。南宋宝庆元年乙酉(1225年)县令饶敏学建宝山收字于赤宝山麓,后迁于城东。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县令陈钢复修。
清康熙五年(1648年,县令张扶翼建于城北。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迁学宫于城西。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范德灏建排楼额曰:"龙标书院"(今洪江市黔阳三中),四十九年(1784年)建制一新,同治八年(1869年)复修。学院一时名流师生和韵成帙。宝山书院石碑一块现立在黔城完小内。龙标书院石碑一块原立在三中教师宿舍门口(已残缺)。
古遗址:古镡城遗址所在地,即今黔城镇。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设立镡成县。明朝以前为土城墙。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毁于苗。次年靖远伯王骥军重筑城墙270丈,高1丈7尺。
成化八年(1472年)遇大水,城东南倾塌。隆庆五年(1561年)颓于水,仅存西、北两偶,再复修。民国35年(1949年),遭土匪洗劫,城中受极大破坏,城址破败不堪。文化大革命前后,城墙及五门楼被毁,现仅存西城门洞及部分城垣。在黔、湘边陲民族矛盾激化时,黔城是少数民族反压迫的首义地:唐建中二年(781),湖南观察使窦群建叙州城,逼使辰、叙苗、瑶族首领张伯靖聚众反抗;后梁开平三年(909),瑶族首领潘全盛据黔城反梁;后周显德元年(954),叙州瑶族首领彦通称王于溪峒间,也以黔城为据点。
黔城是湘、黔边陲的军事:元至正六年(1346),靖州零溪吴天保率部队起义,明正统十四年(1449)贵州苗民起义,顺治五年(1648)"临济会"人陈友龙抗清,均先攻占黔城。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师入川,在黔城击败清兵。
同治二年(1863),翼王部李复猷回师,仍以黔城南上托口,取道会同返广西。黔城古称五溪蛮地,唐时,黔城为民族居住地,唐代大诗人王昌龄任龙标尉时,积极推行民族团结政策,他所作的《箜篌引》诗就表达了他的这一愿望。至今仍有"苗女听歌"、"苗女乞诗"之传说,王昌龄也为少数民族人民所敬仰。
几千年来,世居在此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有以目连戏、傩戏、阳戏为代表的民间戏曲;有以"沅江号子"、"渔鼓"等为代表的民间音乐舞蹈;有以"石刻木雕"、"竹编花篮"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有以"祭杨公"、"放歌灯"为代表的楚巫习俗;有以"春卷"、"绿豆粉"等为代表的地方风味小吃等等,其中集艺术、民俗、宗教于一体的黔城目连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