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金絲猴
黔金絲猴 |
中文學名: 黔金絲猴 拉丁學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 別 稱: 灰金絲猴,白肩猴,白肩仰鼻猴, 種 黔:金絲猴 分布區域 : 中國貴州省 命 名 者 :Thomas 年 代: 1903 保護級別: 瀕危(EN), |
黔金絲猴又叫灰金絲猴、白肩仰鼻猴。屬於靈長目、猴科、疣猴亞科、仰鼻猴屬。是一種較大的猴子,體重可達15公斤。它的鼻子非常奇特,一般猴子鼻孔向下而它仰天朝上。它是貴州的特產動物[1]。
黔金絲猴是我國的3種金絲猴中數量最少、分布範圍最狹窄的一個類型。目前,它們只生活在貴州省東北部的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數量不多,非常珍貴,已列為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同時也是世界上瀕危物種之一,被稱為「世界獨生子」。
梵淨山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地區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的交界處,面積約420平方公里。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梵淨山經歷了劇烈的地質運動,山體不斷地隆起和後又被剝蝕,形成了現在奇特的地質、地貌景觀。這裡有着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亞熱帶原始森林,有着豐富的動植物種類。1978年,這裡建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5年這裡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生物圈保留地網的成員之一。梵淨山是國內外動、植物學家競相研究的一塊聖地。就是在這塊風光綺麗、人跡罕至的地方,生活着世界上最為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黔金絲猴,最新的野外數據表明,世界上僅存約850隻,而且它們全部生活在梵淨山保護區。
目錄
外形特徵
體型近似川金絲猴而稍小,但尾較之更長。黔金絲猴體長為60—73厘米,尾長80—90厘米,體重13—16千克。頭部為圓形,顏面部裸露,面色為灰藍色,雙眼微微向上傾斜。冠毛黃色,但毛尖為黑色,兩耳較小,也是黑色,全身披着暗灰色的、長度約為20—25厘米的毛髮,其中頭頂、背部、體側、四肢外側以及尾巴的毛色最深,為濃密的黑褐色,尾巴尖為白色,像一支毛筆,手掌、腳掌的皮膚以及指(趾)甲也都是黑褐色,胸部、腹部和四肢內側的毛色略淺,此外最獨特的標記還有大塊的橢圓形白斑長在背面的兩肩之間,所以又叫灰金絲猴或白肩金絲猴[2]。在產地還因為它的尾巴又細又長,很像牛的尾巴,所以叫它「牛尾猴」。它的體毛的長度遠不如川金絲猴長,背部長毛不明顯,毛的密度較稀,裸露的淺藍色面部皮膚也沒有川金絲猴艷麗。
灰金絲猴原圖鏈接來自 春城晚報 的圖片
黔金絲猴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川金絲猴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黔金絲猴沒有亞種分化,但有的學者將它與川金絲猴合併為同一物種的2個亞種。它的生活習性與川金絲猴差不多,也是晝行性的樹棲動物,通常以30—90隻為一群,社群生活相對穩定,集體活動井然有序。日常活動多為嬉戲、攀爬、悠蕩、跳躍、瞭望和覓食等。但因為生活區域的植被變化不大,遷徙性很小,不像其他金絲猴那樣為覓食而發生季節性遷移,一年四季都在海拔為1400—1800米之間的低山闊葉林中覓食,以各種樹葉、枝芽、樹皮及果實等為食。幼仔頭須色白,體背深灰,臂側及尾黑褐,下身與四肢內側色澤灰白。
分布範圍
分布於貴州省境內武陵山脈之梵淨山。現在的具體分布地點主要在江口縣的月亮壩、柏枝坪;松桃縣的泡木壩、田家壩、白雲寺、牛鳳包;印江縣的亞盤嶺、淘金河上游和護國寺。
梵淨山擁有十分典型的亞熱帶森林,像我國西南地區其他高山一樣,是許多北方生物種類南退時期的「避難所」,常綠闊葉林的樹冠覆蓋度可達90%,既蘊藏着豐富的亞熱帶地區生物類群,又保存着大量的古老生物物種。據統計,這裡生長着406種森林樹種、500多種藥用植物、100多種真菌,同時生活着57種獸類、173種鳥類、46種爬行類和34種兩棲類。它們相互依存,自然演替,構成了一個內涵豐富、比較完整、相對平衡的自然生態環境。其中梵淨山冷杉、麗江鐵杉、鐵杉、長苞鐵杉、南方紅豆杉、穗花杉等,是起源於第三紀或更早的白堊紀孑遺裸子植物;銀杏、鵝掌揪、金錢槭、青錢柳、連香樹、水青樹、珙桐等,是起源於第三紀的被子植物;棲息於梵淨山中的大靈貓、鬣羚、華南虎等,與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中期西南地區的古老動物群——四川「鹽井溝動物群」和「資陽猛馮象動物群」有着歷史淵源。1978年,梵淨山建立了以保護黔金絲猴為主的自然保護區[3]。1986年,又被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年還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網。經過10多年的保護工作,黔金絲猴的數量已經從300—500隻發展到 700多隻。
生活習性
棲息地的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活動的海拔高度比川、滇金絲猴都要低,多棲於海拔500-800m河谷闊葉林,夏季則多見於海拔 1400-2200m左右的闊葉混交林。也偶見於村寨附近。多為群居性。一般約150-250隻,一個群的大小在四季有分合的變化。活動範圍大,最大群有 400多隻。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食物為植物性的葉、芽枝、果實及樹皮。雌猴發情季節為夏秋及初冬。主要天敵有豺、大靈貓和雲豹等。
黔金絲猴喜歡結群活動,每一群幾隻到幾十隻不等。它們走到哪裡就吃到哪裡,一般每天更換一次活動地點,有規律的巡迴遷徙。它們活動時,散布面積較寬,約有1.5—2公頃,兩隻猴子間最遠距離200—300米。在一棵樹上可以見到一隻或幾隻,最多見到一棵樹上聚集30多隻猴子。它們在樹上坐着、走動、攀爬、跳躍,不時還發出叫聲,鬥毆追逐,看起來到處的樹都在搖動,似乎滿山都是猴子。它們坐着時,尾巴自然下垂,不時輕輕的擺動;跳躍起來時,尾搭樹枝,2、3米的距離一躍而過,從高往低還可以更遠,最瀟灑的動作則莫過於單臂抓住樹枝,以悠蕩的方式前進。
黔金絲猴正常活動下叫聲圓潤細長,好似人隔山相喊的「哦—嗬」聲,顯得悠閒自在;鬥毆打鬧時聲音粗狂洪亮;發現異常情況時,其中一隻公猴會發出特有的警報聲。黔金絲猴生性機敏,對異常的響聲特別敏感,梢有響動,立刻逃跑[4]。
棲息於海拔1700m以上的山地闊葉林中,主要在樹上活動,結群生活,有季節性分群與合群現象。以多種植物的葉、芽、花、果及樹皮為食。產於貴州梵淨山。黔金絲猴分布範圍十分狹窄,總數僅幾百隻,現已建立梵淨山自然保護區,對其棲息環境進行保護。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種群發現
在我國的歷史上,黔金絲猴被稱為「宗彝獸」、「果然獸」等,分布區大約在貴州東北部、四川東南部的二十多個縣境內。早在清朝(1886年)編修的《銅仁府志》就記載有:「思南、石阡一帶山中產獸曰宗彝,類獼猴,巢於樹。……太平廣記謂:思南、石阡,銅乍所屬梵淨山產。」。《貴州通志》稱宗彝「形類獼猴而大,尾長四、五尺而歧端,色蒼黃,鼻露向」。「老者劇上,子孫以次居下;老者簡出,子孫搜岩得果,即傳遞而上,薦老者食……上者未食,下者不敢嘗。」可見古人對黔金絲猴的觀察非常仔細,有些竟與現在生態學的觀察結果非常近似。現在黔金絲猴僅見於貴州北部的梵淨山,以及印江、松桃、江口、石阡、思南、銅仁等縣一帶,自然分布區域如此狹小,是世界上罕見的,種群數量也不多,因此,它也是最瀕危、最珍貴的一種金絲猴[5]。
在上世紀初的1903年,英國人布列里奇從貴州北部產地的一個獵人手中獲得一個雌獸的皮張,並訂出了它的拉丁學名,但是從那以後,雖然很多動物學家、博物學家、動物園工作者等都到產地去尋覓過,但卻一直再無音信,直到80年代初才由我國動物學家在貴州東北部梵淨山一帶重新找到。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英國生物學家湯姆斯來梵淨山考察,給梵淨山仰鼻猴命名為黔金絲猴。
1963年4月西南動物研究所一行8人來梵淨山考察,發現已滅跡60餘年的黔金絲猴成群活動,向社會發出呼籲要求全力保護黔金絲猴。
1986年8月兩隻金絲猴失群下山,被山麓農民任某某火槍打死,任某某被判刑2年。同年10月,聯合國第九屆人與生物圈計劃協調理事會將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接納為「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
種群現狀
中國: 1987年10月~1993年4月,調查顯示黔金絲猴的種群數量為764隻(655隻~873隻)。 |
據Eudey(1987年)估計黔金絲猴的總數不超過500~670隻。 |
周曉農(1995年)年調查發現黔金絲猴約750隻,組成20多個家族,活動範圍約4萬公頃。 |
1992年,多個觀察團組成的普查估計約有600隻~1200隻。 |
2005年,調查估計有750隻,其中有超過400隻成年個體。 |
2008年,種群數量估計約有850 只。 |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年 |
IUCN瀕危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年 |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年 |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年 |
瀕危原因
1. 在建立保護區之前,由於採伐使森林遭受破壞,尤以北坡較為嚴重,加上採礦等經濟活動對自然植被的破壞,至今尚未完全恢復;
2. 在梵淨山捕殺黔金絲猴的情況也常有發生。據不完全統計1962年~1977年就獵殺317隻之多。建立保護區後亂砍濫伐尚未完全制止(唐錫陽,1982年)。盜獵現象至今也未根除,如在1983年、1984年、1994年都曾發生過獵殺事件。但總的說來保護還是有所加強,每個猴群也有一定數量,這給種群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棲息地破壞:在建立梵淨山保護區之前,伐木採礦等活動對這一地區破壞嚴重,對黔金絲猴的棲息造成嚴重威脅。
4.過渡利用:由於當地居民有狩獵的習慣,對黔金絲猴的捕殺時有發生。最嚴重的1962年到1977年,據不完全統計就獵殺317隻之多。
保護措施
1978年在貴州產區建立了梵淨山自然保護區,面積達41300公頃,主要是保護黔金絲猴和珙桐等珍稀動植物及其森林生態系統,1986年又被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年還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網。保護區建立後,保護工作有所加強。通過宣傳教育,和貫徹有關法規,提高了當地群眾對保護珍稀動物的認識。同時,對亂砍濫伐和盜獵者又繩之以法,如1984年對一起獵捕2隻黔金絲猴(致死1隻,致殘1隻)立案後,受到了法律制裁。因此,黔金絲猴的保護已做到家喻戶曉。
梵淨山保護區保護區的建立使黔金絲猴的生存有所保障。雖然保護區初期亂砍濫伐、盜獵等現象仍很嚴重,但經過多年的努力,對當地人的教育和適當引導使這些現象的以避免。黔金絲猴的人工飼養正處於研究階段。
黔金絲猴的保護需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加強法制,嚴格管理,對非法獵捕的盜伐者應予嚴懲。除了重視對它們本身的直接保護外,也不能忽視對它們賴以為生的棲息環境的保護,特別是猴群主要活動區域和越冬區域的森林保護,否則其種群將得不到恢復和發展。在其分布區內,還應經常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幹部和群眾遵紀守法,愛護珍稀動物的自覺性。還應加強對黔金絲猴的生態學研究,尤以種群生態、增長模型和動態研究,不斷地給保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但是,對於發展飼養繁殖包括保護區內,都必須嚴加控制。
視頻
黔金絲猴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申遺要過「九關」梵淨山還要闖七關,銅仁網 2014-11-21
- ↑ 黔金絲猴,行知部落 2019-12-7
- ↑ 黔金絲猴是什麼意思,滬江 2019-12-15
- ↑ 比熊貓還珍貴的動物之三:黔金絲猴,有動物,2019-8-27
- ↑ 黔金絲猴 生態孤島中的灰色精靈,中國國家地理 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