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鼓膜

系椭圆形、淡灰色、半透明的薄膜。位于外耳道底,作为外耳与中耳的分界。鼓膜大部附于颞骨鼓部的鼓沟内,上方一小部分附于鳞部。附于鼓沟的部分较坚实,叫紧张部;附于鳞部的部分薄而松,叫松弛部。鼓膜向内凹陷,凹陷的尖部叫鼓膜脐。

目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鼓膜
  • 外文名;Tympanic Membrane
  • 拼音;gǔ mó
  • 别称;耳膜
  • 构成物质;弹性灰白色半透明薄膜
  • 所在区域;外耳道与鼓室之间
  • 形状;呈椭圆形,像漏斗

概述

鼓膜位置倾斜,与头部的矢状面及水平面各成45度角,故外表面呈向前、向下、向外的位置。婴儿的鼓膜倾斜尤甚、几成水平位置。鼓膜外层与外耳道皮肤连续,内层与鼓室粘膜延续,中夹纤维组织。松弛部无纤维组织,是鼓膜的薄弱处,故常因中耳炎或外伤在此处穿孔。

好发于鼓膜的疾病

中耳炎

中耳的普通炎性疾病即中耳炎,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两者又各分为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两种。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以成人较多见,儿童患者常未被注意延误诊断,转为慢性。其病因多为咽鼓管阻塞或感染,临床上常见耳鸣、耳闷、传音性聋,重者眩晕、出现混合性聋,鼓膜内陷;积液粘稠者常不能穿刺抽出。应加强身体锻炼、防止感冒,及时去除病因,药物治疗和去医院进行咽鼓管吹张法和对积液处理。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系中耳粘-骨膜因化脓性致病菌侵入而引起急性感染。本病如发于儿童,常见致病菌为链球、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由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或其它邻近器官炎性病灶而致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通常化脓性中耳炎由咽鼓管或鼓膜或血行传染。临床可见:全身症状如发热等,耳痛,听力减退、鼓膜充血,穿孔等,有时从鼓膜穿孔处流出多量脓液。治疗原则包括病因治疗,控制感染,保持引流通畅。应加强身体锻炼,防止呼吸道感染,及时治疗邻近器官的病灶以预防该病的发生。

中耳的全部或部分的炎症,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急性传染病。分为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两种。非化脓性中耳炎多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咽鼓管阻塞,致使鼓室空气被吸收而得不到补充,鼓室出现负压,引起鼓室粘膜血管扩张、瘀血,血清从血管内漏出,造成鼓室积液,而产生一些临床症状,如耳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等,经耳部检查后诊断多无困难,治疗则应用抗菌素控制上呼吸道感染,酌情鼻内滴药,行咽鼓管吹张以及鼓膜穿刺、排除积液等。化脓性中耳炎则为化脓菌侵入所致,急性期症状为发热、耳痛耳鸣、听力障碍,如鼓膜穿孔则外耳道流出脓液。

治疗则应全身应用抗菌素,耳和鼻内滴药,如治疗及时、适当,一般2~3周可愈,听力可恢复正常。如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则可耳部流脓不止,转为慢性中耳炎。其症状为耳道流脓、听力减退、头痛、眩晕等。经耳部检查可作出诊断,但应同时摄乳突X线片,以了解侵犯乳突情况。治疗则根据情况采用清除脓液,局部药物疗法及行手术治疗。但慢性中耳炎可发生颅内外并发症,如颈深部脓肿、迷路炎、硬脑膜外脓肿、脑脓肿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因此要注意早诊早治。平时则要加强身体锻炼,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及邻近器官的病灶,是预防中耳炎的主要措施。[1]

参考文献

  1. 鼓膜”,医学百科,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