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鼠尾藻是褐藻門圓子綱墨角藻目馬尾藻科馬尾藻屬的一種植物。主要分布潮間帶,為優勢種,北起遼東半島南至雷州半島均有分布。藻體黑褐色,形似鼠尾,高3-50厘米,可達120厘米。主幹短粗,上長數條主枝。主要分布潮間帶,為優勢種,北起遼東半島南至雷州半島均有分布。

  • 中文學名: 鼠尾藻
  • 拉丁學名: Sargassum thunbergii
  • 別 稱: 鼠尾藻、鼠尾巴、青蟲子、刺海松
  • 界: 植物界
  • 門: 褐藻門
  • 綱: 圓子綱
  • 目: 墨角藻目
  • 科: 馬尾藻科
  • 屬: 馬尾藻屬

目錄

形態特徵

藻體黑褐色,形似鼠尾,高3-50厘米,可達120厘米。主幹短粗,上長數條主枝。主枝圓柱形,數條縱走淺溝。輪生短小分枝,葉絲狀,短小,全緣或有粗鋸齒。氣囊小,紡錘形,頂尖,有細柄。固着器盤狀至圓錐狀。生殖托圓柱形,雌托長度大多在3-5mm,雄托長度在10-15mm。生長在中潮帶岩石上或石沼中。全年可見,生長盛期3-7月。鼠尾藻雌雄異株,其自然繁殖方式有兩種:有性繁殖和營養繁殖,以固着器再生植株的營養繁殖方式為主,有性繁殖為輔,共同維繫種群的繁茂。沒有一般藻類植物的世代交替,缺少配子體階段。鼠尾藻的盤狀固着器為多年生,當藻體成熟放散卵和精子後,精卵結合,經過一段時間沉落到岩石或牡蠣殼上附着生長。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潮間帶,為優勢種,北起遼東半島南至雷州半島均有分布。

簡介

鼠尾藻系大型海藻,屬褐藻門、圓子綱、墨角藻目、馬尾藻科、馬尾藻屬,是我國沿海常見的野生種。鼠尾藻在我國分布範圍比較廣,其蹤跡遍布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鼠尾藻是海參、鮑魚的優質餌料,營養豐富,隨着海參、鮑魚養殖業的發展,自然生長的鼠尾藻被大量採收利用,資源幾近枯竭。因而有必要加強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同時,利用合理的技術路線進行鼠尾藻的人工增養殖勢在必行。

主要價值

作為經濟作物,鼠尾藻的用途非常廣泛,不僅是海參、鮑魚等海生動物的天然優質飼料,還可以用於化工等領域。除此之外,鼠尾藻還有高效吸收氮磷營養鹽,富集重金屬及抑制細菌活性的功能,可用於工廠化養殖廢水的淨化處理。[1]

鼠尾藻的栽培

在北方海區,居民常用鼠尾藻做豬飼料,或作為海參人工育苗及成參養殖的飼料,還可作為鮑魚的優質餌料。此外,研究表明鼠尾藻有吸附砷的能力,並對Zn2+和Cd2+有較強的富集能力,可淨化富砷海區,並修復受zn2+和Cd2+等重金屬污染的海洋水體。鼠尾藻生長快,黏液少,藻體長,春、秋季都能生長,還是一種可與增殖型魚礁結合的好品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