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齊天樂·蟬》是由宋末元初詞人王沂孫所做婉約詞。全詩借詠秋蟬托物寄意,表達國破家亡、末路窮途的無限哀思。開始由蟬的形象聯想到宮女形象,由宮婦含恨而死,屍體化為蟬長年攀樹悲鳴的傳說,為全章籠罩悲劇氣氛。

目錄

齊天樂·蟬

一襟余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西窗過雨。怪瑤佩流空,玉箏調柱。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

銅仙鉛淚似洗,嘆攜盤去遠,難貯零露。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餘音更苦。甚獨抱清高,頓成淒楚?謾想薰風,柳絲千萬縷。

原文注釋

①"一襟"句:一襟:滿腔。宮魂斷:用齊後化蟬典。宮魂,即齊後之魂。

②涼柯:秋天的樹枝。暗葉:濃暗的樹葉。

③瑤佩:以玉聲喻蟬鳴聲美妙,下"玉箏"同。調:調整弦柱。

④"鏡暗妝殘"二句:謂不修飾妝扮,為何還那麼嬌美。魏文帝宮女莫瓊樹制蟬鬢,縹緲如蟬。嬌鬢:美鬢,借喻蟬翼的美麗。

⑤銅仙:用漢武帝金銅仙人典。

⑥枯形:指蟬蛻。

⑦消得:經受的住

⑧甚:正。清商:清商曲,古樂府之一種,曲調淒楚。

⑨漫想:空想。薰風:南風,此指夏天。

原文譯文

宮妃滿懷離恨,忿然魂斷,化作一隻衰蟬,年年都在庭院的綠蔭叢中哀嗚。它剛剛還在枝頭上嗚咽,不一會兒又飛到幽暗的密葉叢中嗚叫,一遍又一遍地將生死離別的愁緒向人深深傾訴。西窗外秋雨初歇,蟬兒驚動的聲音如玉佩在空中作響,又如玉箏調柱般美妙動聽。昔日的明鏡已經昏暗,容貌已經憔悴,可為何蟬翼還像從前那樣嬌美?

金銅仙人鉛淚如洗,去國辭鄉,只可嘆她攜盤遠去,不能再貯藏清露以供哀蟬了。秋蟬病弱的雙翼驚恐清秋的到來,那枯槁的形骸在世上已滄桑歷盡,還能承擔起多少次斜陽的折磨?淒咽欲斷的啼叫更讓人覺得悲苦,可為什麼她還欲獨自將哀怨的曲調吟唱,讓自己頓時承受這無盡的哀傷?而當此之時,她只能徒然追憶當年自己歡笑在薰風中,柳絲萬縷飄飛的美景。

創作背景

王沂孫生活於宋末元初,切身地經歷南宋國之變,在他個人思想上留下一絲極深的抹不去的痛。他正當報國年華之時,目擊國家的敗亡,黯然傷神,又流落異族之手,情何以堪。所以他的詞抑鬱哽咽,隱晦紆曲,表露着亡國之民的無可奈何之境和吞吐難言的窘況。該詞即是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以寒蟬的哀吟寫亡國之恨。[1]

作品鑑賞

"一襟余恨宮魂斷"。起筆不凡,用"宮魂"二字點出題目。據馬縞《中華古今注》:"昔齊後忿而死,屍變為蟬,登庭樹嘒唳而鳴,王悔恨。故世名蟬為齊女焉。"詞中帶有濃郁的感傷色彩。詞的起筆直攝蟬的神魂,從而避開了蟬的環境和形態。"年年翠陰庭樹",齊女自化蟬之後,年年隻身棲息於庭樹翠陰之間,於孤寂淒清的環境之中處活着。寫蟬在"翠陰庭樹"間的鳴叫聲。它忽而哽咽,忽而哀泣,聲聲悽惋。蟬在哀鳴,如齊女魂魄在訴怨。"離愁深訴"承上"宮魂余恨","重把"與"年年"相呼應,足見"余恨"之綿長,"離愁"之深遠。

"西窗過雨",借秋雨送寒,意謂蟬的生命將盡,其音倍增哀傷。然而,"瑤佩流空,玉箏調柱",雨後的蟬聲卻異常宛轉動聽,清脆悅耳,恰如擊打玉佩流過夜空,又如玉箏彈奏聲在窗外起,令聞者極為驚訝。"瑤佩流空,玉箏調柱。"形容蟬聲,它使人聯想到有這樣一位女子:她素腰懸佩,悠然弄箏。這位女子或許就是齊女宮魂生前的化影吧!一度歡樂與"西窗過雨"後的悲哀相對照,產生一種強有力的對比。

"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是賦蟬的羽翼,出現在讀者面前的卻仍然是一位幽怨女子的形象。女子長期無心修飾容顏,妝鏡蒙塵,失去了光澤。既然如此,此時何以如此着意打扮?不甘寂寞還是心中有所期待?這裡的"為誰"和上文"怪"字呼應,實為憐惜。

上片詠蟬,從正反兩面互為映襯。轉而寫蟬的飲食起居。

"銅仙鉛淚似洗,嘆攜盤去遠,難貯零露。"詞從"金銅仙人"故事寫入,含意深遠,用事貼切,不着斧痕。據史載,漢武帝鑄手捧承露盤的金銅仙人於建章宮。魏明帝時,詔令拆遷洛陽,"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李賀曾作《金銅仙人辭漢歌》,有句雲:"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以餐風飲露為生的蟬,露盤已去,何以卒生。

"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寫哀蟬臨秋時的悽苦心情。蟬翼微薄,哪堪陣陣秋寒,將亡枯骸,怎受人世滄桑。

"餘音更苦",蟬之將亡,仍在苦苦哀鳴,令人頓覺悽苦異常。"餘音"與上片"重把離愁深訴"呼應。"甚獨抱清高,頓成淒楚","清高"意謂蟬的本性宿高枝,餐風露,不同凡物,似人中以清高自許的賢人君子。哀音颯颯,苦嘆造化無情,結局竟如此辛酸。

"謾想薰風,柳絲千萬縷"光明突現:夏風吹暖,柳絲搖曳,那正是蟬的黃金時代。輝光是雖甚,但已屬昨日之黃花,歡樂不再,徒增痛苦而已。

《花外集》和《樂府補題》中都收錄了這首詞。《樂府補題》為宋遺民感憤於元僧楊璉真伽盜發宋代帝後陵墓而作的詠物詞集。詞中的齊後化蟬、魏女蟬鬢,都是與王室后妃有關,"為誰嬌鬢尚如許"一句,還有可能關合孟後髮髻。詞中運用金銅承露典故,隱射宋亡及帝陵被盜事。詠物托意,且以意貫串,無有痕跡。

這首詞借詠秋蟬托物寄意,表達國破家亡、末路窮途的無限哀思。開始由蟬的形象聯想到宮女形象,由宮婦含恨而死,屍體化為蟬長年攀樹悲鳴的傳說,為全章籠罩悲劇氣氛。"病翼"、"枯形",是形容飽嘗苦難的遺民形象。最後以寒蟬"漫想"二字,一筆將希望抹去,酸楚之至,有含蓄不盡之勢。全詞以寒蟬的哀吟寫亡國之恨,詞人哀吟,宛如寒蟬悲鳴,既貼物寫形、寫聲,又超物寫意,不失為一首詠物佳作。

作者簡介

王沂孫(約1230~約1291)宋末詞人。字聖與,號碧山,又號中仙,家住玉笥山,亦號玉笥山人,南宋會稽人。善文詞,廣交遊,同代周密稱其"結客千金,醉春雙玉"(《踏莎行·題中仙詞卷》)。元兵入會稽,楊璉真珈掘宋帝六陵,沂孫與唐珏周密等結吟社,賦《樂府補題》,托意蓮、蟬諸物,寄託亡國之慟。元世祖至元中,一度出為慶元路學正。晚年往來杭州、紹興間。工詞,風格接近周邦彥,含蓄深婉。其清峭處,又頗似姜夔,張炎說他"琢語峭拔,有白石意度"。尤以詠物為工,在宋末詞人中其詠物詞最多也最精巧,代表作有《齊天樂·蟬》、《水龍吟·白蓮》等,皆善於體會物象以寄託感慨。其詞章法縝密,是一位有顯著藝術個性的詞家。詞集《碧山樂府》,一稱《花外集》,收詞60餘首。[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