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鄉雞(劉光倫)
作品欣賞
龍鄉雞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逐漸吹遍神州大地的時候,地處三省交界處的龍鄉的小山村也開始出現了生機盎然的景象。
冬梅和秋林從小青梅竹馬,一起上小學念中學,如今都長成了大姑娘大小伙,兩人日久生情,又各有各的事業。
冬梅在村里辦了一家養雞場,十里八鄉小有名氣。
秋林在鎮上開了一間雜貨鋪,買賣勉強維持生計。
冬梅邀秋林入伙一起擴展養雞場,秋林卻不肯,覺得「投靠」了冬梅在人前沒面子。但同時又感到自己比不上冬梅出息,心裡多少有些鬱悶。
一天,秋林給冬梅留下一封信:梅,我關掉雜貨鋪闖世界去了,闖不出出息不回來見你!你可不准跟別人好!等我......冬梅雖然不舍,卻又為秋林的那股闖勁兒感到幾分欣慰。
秋林這一走,好一陣子音信全無。
這天,冬梅正在給雞打預防針,郵遞員送來一封信。她一看信封上是秋林的字跡,簡直喜出望外。她迫不及待地拆開信:梅,你好嗎?我好想好想你!我到了深圳,現在一家廚師培訓機構學烹飪,準備學成之後先打工再開店。等我賺了錢回來,咱倆就......
讀完信,冬梅心裡好激動。她將信箋緊緊地貼在面頰上,淚水在眼眶裡直滾動。當晚,冬梅就給秋林回信,支持鼓勵他在外好好發展,一定要干出個名堂來!
一年後,秋林果然在深圳開了一家餐館,生意也不錯。秋林在忙經營的同時,沒有忘記經常給冬梅寫信傾訴他的思念之情,讓冬梅分享他創業成功的喜悅。
冬梅十分珍惜秋林的來信,細心地藏於床頭、枕邊。她白天忙活雞場的事情,晚上躺下床就反覆閱讀秋林的來信,通過字裡行間思念遠方的人兒。
記得秋林在家的時候,他們倆常常在明媚的月光下,去小河邊散步、黃桷樹下聊天。他們談過去,想未來,編織着美好的夢。聊到高興處,兩人便要瘋一瘋,摟抱一團久久地吻......
冬梅腦海里放着美好的回憶片,夜深了也難以入睡。突然,她別出心裁地翻身起床,去庫房挑來九個大雞蛋,在嘴唇上塗抹濃濃的口紅吻在雞蛋上,又連夜鋪紙寫好信,同雞蛋一塊用泡沫箱包裝嚴實,第二天大清早便跑去鎮上給自己心愛的人兒郵了去。
秋林收到雞蛋後,高興之餘也想出一招。他將雞蛋精製成廣味蛋餅,並在上面刻上「我愛你」三個字,附信回寄給冬梅既表愛意又顯創意。兩人就這麼你來我往地用鴻雁傳書,不時製造點小浪漫來打發彼此的相思之苦。
冬梅致富不忘他人,她將這些年養雞的經驗都傳授給了鄉親們,還為困難戶承擔了搞家庭養殖的全部成本,一心想幫他們儘快脫貧。村人紛紛響應,掀起一陣養雞熱潮,這一來冬梅除忙自己的事外還得操大夥的心。有記者聞訊登門採訪冬梅,將其事跡登了報紙、上了電台,一時被人們傳為佳話。
然而,秋林得知此事後,不僅沒有向冬梅表示祝賀和鼓勵,反而對她頗有微詞。他甚至建議冬梅放棄養雞業,到深圳去同他一起干,說他的餐館經營得很好,正準備擴大規模。他還打算在深圳買住房,在那兒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他說城市生活才是豐富多彩的,要冬梅趁早離開窮鄉僻壤去同他一起創造美好未來。
冬梅是一個有自己的理想和主見的人,她哪願輕易放棄自己熱愛的養殖業?尤其是如今鄉親們離不開她,深感自己責任重大。再說她與秋林雖相好多年,但畢竟尚未「名媒正娶」,如果兩人就這樣隨隨便便地住在一起了,不被村人視為傷風敗俗才怪呢。
秋林諷刺冬梅死腦筋,沒見過世面。說人家城裡人一談戀愛就同居,時髦得很......
秋林的想法和做法讓冬梅越來越有些看不懂了,覺得如今的秋林變得已不是當初那個秋林了。
漸漸地,兩人之間出現了分歧,並各持己見誰也不「示弱」。加之冬梅一直為鄉親們的成年雞銷路問題感到困擾,便故意賭氣不去搭理秋林。一段時間裡,兩人都沒有音信。
從此,秋林和冬梅各忙各的,只私下了解對方的情況,就是不正面交流。更為奇怪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兩人始終一個不娶一個不嫁......
這年春節,在龍鄉企業家迎春座談會上,同時受邀的嘉賓秋林和冬梅「被動」見了面。雖然表面上有點尷尬,但各自心裡卻十分期待,兩人握手的時候,眼裡仿佛都有淚光。活動之後,有心的文旅局領導特請二位喝茶,聊了許多關於龍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話題。
當晚,冬梅與秋林來到了當年他們經常約會的地方,重新定位了他們的愛情、事業、人生......
隨後,秋林回鄉與冬梅共同創辦了一家品牌為「龍鄉雞」的餐飲企業,並為企業確立了「以味道為根本,以服務為靈魂」的品牌文化。
短短几年時間裡,龍鄉雞便在龍鄉所轄區縣內開出了數十家連鎖店,生意可謂紅紅火火。近年藉助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影響力,龍鄉文旅產業不斷升級,「龍鄉雞」品牌也隨之越來越聲名遠播,一躍成為了當地養殖業的排頭兵,並有效帶動了當地養雞產業的巨大發展。
秋林和冬梅雙雙被政府和行業評為了「創業之星」,並在雞年裡有了她們愛情的結晶「雞寶寶」。正當大家都在祝福她們神仙伴侶兩相守,事業生活雙豐收的時候,秋林又提出要去深圳了。
只是這次冬梅不僅沒有半點怨言,而且對秋林二度走出去是相當支持。因為他們倆為了抓住有利時機,共同制定了更大的戰略目標:他們要讓家鄉的「龍鄉雞」衝出中原,走向全國。[1]
作者簡介
劉光倫,男,系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中國安徒生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