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龍坑鎮隸屬於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位於東經106°41』,北緯27°32』,地處黔北。2014年,轄區總人口85000人,其中城鎮常駐人口6.8萬人,流動人口約2萬人。城鎮化率60%。

目錄

地理環境

龍坑鎮是1992年設立的新建鎮,政府所在地馬家灣社區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國土面積91.2平方公里,北距名城遵義市中心12公里,南距播州區城南白鎮中心5公里,交通十分便捷,下轄10個社區委員會,鎮內中小學21所,子校2所,私立中學1所,鎮屬中小學18所。近年已與區城融為一體,是播州區經濟第二大鎮,也是遵義市南部新城的主體。

龍坑鎮地形屬壟崗槽谷丘陵地貌,海拔約970米,亞熱帶季風性潮濕氣候,年平均氣溫15℃,最高氣溫38℃,最低溫-5℃,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

龍坑境內擁有黔北著名風景區——共青湖,景區範圍6平方公里,湖面積624畝,蓄水達180萬立方米。主要礦產資源有:鐵、硫鐵礦、錳、鋁土、石灰石等。

龍坑擁有堅實的工業基礎,有技術先進、科技力量雄厚的中央、省、市、縣骨幹企事業單位50餘家,成為發展鄉鎮企業的重要依託。非公有制企業500餘家,規模以上企業9家,已形成汽車製造、機械加工、建築材料、冶金化工、醫藥、釀造等六大產業,年工業總產值數億元。鎮級財政收入70%來源於工業和城鎮建設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千元以上。

1996年,龍坑鎮經國家科委批准成為「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

龍坑鎮是1996年國家科工委明確的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貴州省無公害蔬菜示範鎮、貴州省戶籍制度改革試點鎮、貴州省十大魅力鄉鎮、遵義市統籌城鄉改革試驗試點鎮、遵義市列經濟強鎮。[1]

地理位置

龍坑鎮位於貴州省播州區中部,歷史名城遵義市城區南郊,黔北糧倉腹地,210國道與326國道交匯成「丁」字型中心,位於播州區城南白鎮與遵義市紅花崗區人民政府駐地之間。位於北緯27°33′26″—27°39′37″,東經106°47′37″—106°54′05″。四極界點是:東起謝家村小麻窩,西迄金鼓村長窩,南至桂花社區天井台,北抵中山社區忠莊監獄。從鎮中心馬家灣起,東至謝家壩村曾寨與紅花崗區深溪鎮分界;西至八里村西來寺西張家灣與鴨溪鎮接壤;南至桂花社區麗文服裝廠南側與南白鎮相連,北至中山社區藥業工業園區播州區和紅花崗區分界線21012121005號樁(原大土村和忠莊鎮高莊村分界處)與紅花崗區忠莊鎮毗鄰;東南至謝家壩村高山村民新莊湖水庫與三岔鎮接界,西北至中山社區三尖山山頭與忠莊相鄰;東北至中山社區 南宮山山頭西側與忠莊鎮交界;西南至金鼓村劉家與石板鎮為鄰。

政區沿革

龍坑鎮在夏、商、周時代為梁州南徼地,春秋戰國時期為鄨國地。秦統一六國後,置鄨縣,其治所在今遵義縣西境,隸巴郡。龍坑鎮隸鄨縣。明代時期,遵義縣下設13里130甲,龍坑鎮境東、中、西部分屬南鄉南隅里、忠莊裡、西鄉西隅里。清康熙十六年(1687年)遵義軍民府改稱遵義府。民國30年(1941年),鎮境東、中部隨區併入團溪區,分屬深溪、南白兩個鄉鎮;西部隨區併入鴨溪區,隸八里鄉。1958年,設立大風暴人民公社。1984年4月至1992年9月,遵義縣實行縣、區(鎮)、鄉(鎮)行政區域管理體制。1992年9月,建鎮並鄉撤區,改為縣、鎮(鄉)行政區域管理體制,鎮(鄉)直接管理村(居)民委員會,龍坑鎮直管村(居)居委會。撤謝家、八里、龍坑鄉合併設龍坑鎮。

2016年10月11日,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播州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同意撤銷播州區南白鎮、龍坑鎮建制,設置有關街道。現市政府已作出批覆,同意撤銷南白鎮、龍坑鎮,設立南白、播南、影山湖、桂花橋、龍坑5個街道辦事處。龍坑街道辦事處,轄共青社區、馬家灣社區、梳池社區、八里社區、金鼓社區、龍坑社區、中山社區、保利社區、謝家社區,辦事處駐共青社區,現龍坑鎮政府駐地。

政區劃分

2001年6月和2003年1月,先後撤銷了龍坑、八里、謝家3個辦事處,原辦事處所轄村(居)由鎮人民政府直管。至2004年1月,原18個村(居)合併組建為共青、龍坑、中山、桂花4個社區以及王五樁、八里、蘇池、金鼓、謝家壩5個村,並召開2屆村(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產生新一屆村(居)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2009年,龍坑鎮轄共青、中山、桂花、謝家、五樁、八里、梳池、金鼓、馬家灣、龍坑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人口面積

全鎮一胎生育率下降到20.5%,節育率90%以上,計劃生育率95.45%,獨生子女領證率45.45%,計劃外生育率生育率4.55%,人口自然增長率6.8‰。全鎮人口再生產走上了少生、優生軌道,人口素質得到提高,出現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好勢頭。201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降低到6‰。人口密度888.2人/平方公里.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

龍坑鎮地貌,以大婁山脈南伸的中部婁山支脈為骨架,與壟崗、槽谷、盆地等自然組合成高度不同,形態各異的地貌。以南部天井台為最高點,海拔1118.3米;西南部金鼓村龍塘為最低點,海拔750米,相對高差368.3米。整個地形呈南高北低之勢。平均海拔970米(鎮政府駐地海拔890米),範圍在800至1021.6米之間。

氣 候

與播州區南白鎮氣候相同,但共青湖水域的調節使當地小氣候得以改變,更為溫潤。

水 文

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鎮西大水田山脈為分水嶺;鎮東大部水流匯流入馬渡河注入烏江一級支流湘江。鎮西部水流匯入羅民河注入烏江一級,有樂民河、螞蟻河、八里水、龍坑河、馬坎河。據地質調查,境內地下水資源豐富。碎屑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龍坑、八里等地二橋組地層中,且出露較廣。在二橋組上下段的石英砂岩夾粘土質粉砂岩中,出露泉水,一般泉流量0.45至2.00升/秒。紅屋裂隙水零星分布在龍坑、八里等地。上、下沙溪廟組紫紅色粘土層和砂岩中含微量裂隙水,一般泉流量0.22至1.05/秒,地下徑流量模數0.15至0.76升/秒·平方公里。在自流井群夾層石灰岩中雖有泉水出露,但流量小,一般不到1升/秒。

礦藏及其它自然資源

境內礦產主要有錳礦、鐵礦、鋁土礦、水泥石灰、硅礦、粘土礦、龍坑紫紅色頁岩、方解石等。位於八里、蘇池。據貴州省102地質大隊1981年《貴州省遵義共青湖錳礦區普查地質報告》,在錳礦層及其頂底部岩層中,伴生鋇(Ba)、鈮(Nb)、鎳(Ni)、鉬( Mo)、鑭(La)、鍶(Sr)、鋯(Zr)、鈦(Ti)、鋅(Zn)、釔(Y)、銅(Cu)、鈷(Co)、鈧(Sc)、鉛(Pb)、錫(Sn)、鉻(Cr)、釩(V)、鐿(Yb)、銻(Sb)、鈹(Be)、鍺(Ge)、鎵(Ga)、銀(Ag)、等23種有用元素。大水田石灰岩礦床:在蘇池村,出露優質石灰岩.經化驗,石灰岩含:氧化鈣54.53%,氧化鎂0.75%,三氧化二鋁0.10%,三氧化二鐵0.05%,S030.008%。方解石分布在謝家壩,距馬家灣3.5公里,通公路。地理座標:北緯27°35′20″,東經106°53′20″。方解石產於夜郎組玉龍山灰岩裂隙中。山間出露3處,余均隱伏。礦體傾向131度,傾角40度。方解石含:氧化鈣55.4%、氧化鎂0.1—0.8%,三氧化二鐵0.02%,二氧化硅1%,二氧化鋁0.02%。燒失量43.11%。估算地質儲量0.1萬噸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雹災、低溫陰雨、地質災害等。乾旱為境內主要災害性氣候。境內群眾總結龍坑鎮的氣候是「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有諺語云:「龍坑生得惡,有雨團轉落。」1985年4月30日 龍坑鄉發生冰雹災,玉米、小麥、油菜、烤煙均遭受不同程度損失。2005年鎮政府開展地質災害普查,發現有地災害危險9條,沉陷斷裂橋1座,已發生變形坍塌的擋牆和存在滑坡危險的路基及工程土石方9759.8立方米,砌石方237立方米。[2]

社會發展

交通

210國道、蘭海高速公路,黔渝鐵路和在建黔渝快鐵出海大通道縱貫鎮境南北,326國道和在建遵赤高速、杭瑞高速公路,威吉鐵路橫貫鎮域東西。鎮境現有鐵路4.4公里,有公路72條,總長295公里,每平方公里有公路3.22公里。全鎮所有社區、村、組通公路,是名副其實的黔北交通樞紐。

運輸

在運輸方面,種類齊全,鎮中有遵義市公共汽車公司始發站,北有南宮山編組站,南有南白貨運站,是公路、高速公路、普通鐵路、在建高速鐵路匯集地,東60公里可到新舟機場,南120公里可到貴陽機場。構皮灘電站已基本建成,還可走水路出長江,海陸空運輸方式齊全。

城建

至2014年,210國道、326國道、共青大道、龍坑大道、遵義一環等環繞下,鎮內其中四社區,已成為遵義市南部主城區,為黔北重要商品集散地之一。從2010年保利未來城開工後,共青大道兩側高樓林立。城郊10個社區山、水、林、田、路分布有序,村民多居住黔北新民居或磚混小樓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旅遊

龍坑鎮素有「公園鎮」之稱,文化積澱深厚,人文地理自然景點多。鎮西部共青湖,古稱「播雅天池」,湖面積約40萬平方米,周長約5公里。為唐末宋初修建的大型水庫。湖水平闊浩淼,雲映波光,水碧如藍。湖東岸半島上。「鶴鳴洞」,是明代土司楊斌避暑修道之所,洞壁留有摩崖詩刻遺蹟;湖西面平沙入水,岸上林木蔥蘢,花草芳馨,在昔日天池寺遺址上建陸軍野戰醫院,跨湖架三曲橋直通對岸。岸邊古森林中。不時有鶴群掠過湖面上空,如詩如畫,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共青湖風景區」,每天來此旅遊休閒的遊客上千人。鎮西西來寺,創建於清康熙年間,是黔北著名佛教聖地,而今修復一新,香火旺盛。鎮中龍坑場牌坊,建於清光緒年間,坊上花、鳥、蟲、魚,名人楹聯,雕藝精湛,為省級文化保護單位。鎮內建有3座紅軍墳,2個公園。古軍事寨堡密布,古溶洞多。為發展旅遊提供了條件。

教育

播州區素稱黔北文化中心,龍坑鎮地處黔北文化中心腹地,文化教育較為發達。早在明清時代,龍坑鎮已「徑行雖僻,無一二里無塾童聲」。清代曾湧現出釋真從、藏天、謝鑒禮等一批造詣很深、影響很大的佛學家、經學家、詩人和書畫家。清末至民國期間,開辦新學,境內各區、鄉、保大多辦起小學堂。八里鄉金刀坑況天爵留學日本,回國開啟鄉梓職業教育,傳播科技思想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龍坑鎮在科學研究、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方面時間較早,20世紀50年代初期已開始推廣應用人工授精技術,擴大畜牧業、漁業生產,修建小型水電站和沼氣池,在全縣首先使用電燈和沼氣燈。利用電力加工農副產品。通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1996年被國家科委列入「星火」技術密集區。可謂碩果纍纍。僅1992年至2009年的17年中,全鎮共獲國家、省、市、縣科技獎勵60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3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2項;四等獎18項,五等獎3項。

醫療衛生

2014年,全鎮已有鎮、社區醫院15所,個體和民辦醫院55所。共有病床800張,醫技人員480人。為患者提供服務。全鎮人均壽命的由1949年的34.75歲,增至2014年達75.6歲。

基礎設施

鎮境內有主供變壓電站1座,輔供變壓電站4座,35KV輸電線路7條,10KV配電踐全長110千米。配電變壓器354台,變壓器容量55875KVA,年供電量1.7億千瓦小時。有王五樁污水處理廠1座,建大型煤炭市場1個,占地7.2萬平方米,年供應煤炭40萬噸,建有沼氣池3000餘口,近3000農戶生產沼氣,還有1.5萬餘噸秸杆可供開發能源使用。

龍坑風景

龍坑鎮旅遊資源豐富,黔北著名風景區——共青湖,景區面積6平方公里,湖面面積624畝,蓄水達180萬立方米,是市政府規劃的南部新城區旅遊重點景區,五星級的共青湖賓館已進入建設啟動階段;古寺廟西來寺是西南地區重要的佛教勝地,在沿海地區有較強的影響力;龍坑石牌坊1958年被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龍坑鎮處於規劃的全國36條紅色精品旅遊線路中的遵-仁-習-赤線路當中,旅遊開發潛力巨大;火雕工藝曾獲「多彩貴州」旅遊商品設計「貴州名創」一等獎,火雕藝術特色旅遊前景廣闊。

相關視頻

名不虛傳龍坑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