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龍崗海關(中華人民共和國龍崗海關),承擔轄區進口目的地檢驗、出口產地、組貨地檢驗檢疫及後續監管、屬地納稅人管理工作,對口協調龍崗區園山街道以北片區。位於深圳市龍崗區清林路77號東座3-9樓。

目錄

相關資訊

布吉海關促進外貿保穩提質細化措施

一、積極實施「強企計劃」,挖掘龍崗區優質企業,大力培育AEO標杆企業,以企育企,擴大AEO政策[1]享惠面,推動提升龍崗區企業整體水平。

二、推動RCEP高質量實施,針對重點產業、重點商品的具體降稅安排、原產地規則等開展RCEP領域政策宣貫,大力培育更多企業成為經核准出口商,安排業務專家及時協調解決企業應用RCEP規則遇到的問題。

三、優化原產地簽證管理,全面推廣單一窗口申報、原產地智能審核、自助打印等便企措施,便利企業足不出戶辦理原產地全鏈條業務。

四、全面推廣落實「十四五」期間進口稅收優惠政策,暢順減免稅審核、報關單修改、稅款退還等環節的銜接,按規減免稅款滯納金[2],確保相關享惠主體應免盡免,不斷提升企業獲得感。

五、設立進出口鮮活易腐農食產品屬地查檢綠色通道,充分發揮提前申報、集中申報等通關模式的便利優勢,通過「5+2」全天候預約通關機制,優先檢查、快檢快放,在保障質量安全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壓縮通關時長,確保進出口鮮活易腐農食產品及時通關,保障農食產品安全供港。

六、積極聯動職能處室、兄弟單位加快出口食品生產企業註冊/備案,支持深圳市在海吉星設立出口農產品食品監管區,爭取打造出口農產品前置監管平台,培塑一批標杆示範企業,助力深圳打造「圳品」,推動農產品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七、擴大市場採購貿易新業態集聚效應,積極聯動各方完善深圳市場採購配套政策和監管機制,在有效管控不實貿易等風險的前提下,加強政策創新,積極開展市場採購出口預包裝食品試點,探索市場採購竹木草出口試點工作,支持中小微企業挖掘外貿增長潛力。

八、推廣企業集團加工貿易監管模式,深入挖掘轄區適用「企業集團加工貿易監管」企業,實施集團內物料、設備、倉庫等生產要素共享等政策「組合拳」,助力加工貿易企業集團保穩提質、一體化經營;推廣內銷徵稅便利政策,允許企業「先銷後稅」,支持企業深挖國內市場潛能。

九、深化屬地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機制應用,與地方部門聯合開展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解讀和維權指導,探索支持企業海外維權幫扶機制,引導進出口企業積極運用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政策保護合法權益,提升龍崗區企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十、發揮移動通信技貿評議基地作用,暢通「海關—政府—企業—智庫」聯繫渠道,及時了解、掌握企業出口過程中遭遇的國外技術法規、標準、檢測認證等方面的影響及應對難點,開展國外法規解讀交流,通過海關對外交流合作渠道,將企業合理訴求對外反饋,降低國外不合理技術要求對企業出口影響。

十一、全面推廣「兩步申報」「提前申報」等便利化通關模式,進一步提高進出口通關效率,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暢通;建立完善報關單接單「日清」制度,提升申報及審核效率,對非修撤等異常處置報關單當日審核完畢,進一步壓縮進出口企業單證合規時間。

十二、持續落實口岸與屬地風險聯動協同監管改革,推行「一站式」屬地查檢,應用屬地查檢「智能登記」系統,對符合條件的進出口貨物,實施遠程視頻查檢。

十三、推廣高新技術企業進口設備和料件檢驗便利化措施,應用「合格保證+符合性驗證」檢驗監管模式,縮短產品投入生產使用周期。

十四、快速高效辦理稽查部門自主查發的簡易程序案件、快速辦理案件,最大限度節省企業時間成本;對符合相關規定的情形,按標準從輕或減輕處罰,減輕企業負擔。

十五、依託「互聯網+稽核查」工作室強化對企服務,積極開展「主動披露」制度和容錯機制政策宣貫,支持企業優先通過主動披露方式解決問題,暢通企業主動披露受理、審批及稅款計征繳納渠道,專人專崗對接加快推進主動披露作業辦理進度。

十六、推廣企業ERP系統與海關系統對接,通過龍頭企業以點帶鏈挖掘更多上下游企業對接需求,企業共享的ERP數據視同已向海關主動報備,減免企業相關業務環節擔保。

十七、打造「布吉海關支持龍崗區高質量發展創新服務平台」,面向龍崗區企業及上下游產業鏈提供「一站式」海關服務,延伸和拓展海關在技貿研究、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通關便利化等方面的工作內涵,助力龍崗區支柱產業、重點企業減稅降費、創新發展。

十八、強化「關地聯動」開展聯合調研,加強對龍崗區外貿形勢分析和進出口監測預警,對業務分類和分維度進行精準畫像,及時反映龍崗區外貿運行態勢,為龍崗區外貿高質量發展提供數據支持。

十九、加強政策宣講,針對「專精特新」小巨人、「卡脖子」、獨角獸企業等,「關地聯動」推出組合式、菜單式強企措施,「點面結合」動態開展專題式政策宣講,釋放疊加政策紅利。

二十、優化對企服務,發揮現場業務窗口、企業協調隊伍等線上線下收集問題作用,用好「問題清零」機制、落實好「首問責任制」,解決企業急難愁盼,服務企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