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牙寺
龙牙寺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已完全消失了,为不使她从历史上和人们记忆中完全消失,决定去龙牙寺一行。把即将逝去的历史,留下些文字,不能作为正史,也可作为野史让她永远流传下去。或许能唤醒有识之士,重建龙牙寺,弘阳中华民族文化。
中文名称 龙牙寺
地理位置桃江县的三堂街镇
目 的 弘阳中华民族文化
享 誉 松风书院是全国最早的书院之一
目录
龙牙寺今昔
沿资江而上,街道逐渐消失。穿过花桥坪,前面就是郭都贤所描述的“万山风雨紧锁”的龙洞。龙牙寺就建在龙洞之中。两山夹峙为洞口,面临资江的牛郎滩。湍急的下滩之水,向洞口直泻而来,到此处变得平缓,静静地流向三堂街。河中有两块礁石,说是传说中的龙牙的牙根部分。对面是长十余公里的龙牙洲,现叫郭家洲。其中间夹有一个几里长的木鱼洲。龙洞为一个纵横二百余米的山洞。中间两支的山脉似乎被人截断,与两边的山脉形成三个小山冲。四条山脉向包尖峰会合。包尖峰突兀于万山之中,一峰独秀。在龙建牙寺时,尉迟恭在这里建寨驻扎兵粮,因而叫包尖寨。洞内为几级梯田,还呈现着当年龙牙寺的规模唐时龙牙寺为九进九宅的大佛寺,其规模在佛寺中实属罕见。据山洞地形分析,洞口建有山门,唐太宗书写的“敕建龙牙寺”镏金牌匾挂在中央。山门的对联已不见传记。山门两端为钟鼓楼。有个九十余岁的黄爹回忆他见过龙牙寺的大钟,直径五尺,高七尺有余。还挂有一块“响石”。“响石”是一块能敲响的大片石。我尚且不信。同行的胡桂华老师说在伍家洲大神山,上世纪七十代曾挖出一块响石。长约五尺,宽近两尺,中间有个洞,用于穿绳索的。吊起来,用木棒敲击,能发出沉闷的响声,振传数百米之外。看来“响石”之说不假。山门之后,应是三宅罗汉堂。里面塑有身材魁武,相貌狰狞的韦陀及诸佛罗汉金身,它们是镇摄鬼神的。其实“罗汉堂”是寺院门户,历来起着保卫寺院的作用。“罗汉堂”之后,便到了宽广的平地。现为一块高出罗汉堂一米有余的长方形平台,宽20余米,长40余米,且边角齐整,现为稻田。但中间有块荒草丛生的沼泽地,人畜均不敢进入其中。这就是传说中的油盐井所在地。油盐井是两口毗邻的泉水井,象油盐缸一样不可分离。估计这平台前宅为佛殿。油盐井的左边与一山冲相连,这里是厨房和用膳之所,右边靠山,估计为一走廊。油盐井处为一天井。天井内古树参天,泉水清彻。此处设有香炉,香烟缭绕。到此,香客便进入佛地仙境。天井之上,又有四级平台,每级长约七十余米,第一级宽二十余米,其余三级宽有十余米。第一级平台,建有大雄宝殿。这是全寺僧人作功课和法事的地方。每天一更时分,由主事和尚敲“响石”,召集全寺僧人来此作功课。个个身着玄色僧袍,手执木鱼,在执事僧的来领下,口诵佛经,按一定的路线穿行。主持方丈则紧靠佛台,敲击“响石”发布各种号令,其场面肃穆。第四级为龙王殿,自唐太宗初年到民国六年,龙牙寺历经近一千三百里余年,几经兵火,但龙王殿金刚龙王的金身没有受到破坏。民国七年,尚不知那个军阀,驻进龙牙寺,为筹集军响,把此殿拆毁。据目赌拆龙王殿的黄爹讲。因传说金刚龙王是唐太宗用比黄金还贵重的九火铜打造的金身。那些兵就拆龙王殿,龙王有两三层楼高。丘八们(指士兵)用力索套了龙王的脖子。上百人,齐心协力便把它拉倒的。龙王的座台,长着一盘竹子。我们亲临去查看那地方,只见荒草凄凄,杂树丛生,砖石狼藉。到了民国十六年,何健主政湖南,这位前清秀才出身的军阀,笃信佛教,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他来朝拜龙牙寺时,已是一片狼藉,甚为伤感。于是下令重建龙牙寺。重修的龙牙寺是在原天井之上,再建山门与佛殿共四宅。山门正门挂着由他书写的“龙牙古寺”的金匾。
主要景点
舞凤山:龙牙寺在桃江县的三堂街镇,地处古梅山之地。班车从桃江镇出发,在修山过资江之后,沿羞女峰之西的轩辕古道,到石溪之后,折向了九峰山区。九峰山十八湾,公路在山峰中蜿蜒。这时雨雾突然降临,向窗外望去,茂密的竹林,沉浸在雾海之中。山谷深不见底,云雾在山峰之间漂绕,峰高不见顶。弯急坡徒,感觉有几分惊险,雾茫茫中的山峰更显得几分神秘。九峰山区,群峰聚集。相传共工头触不周山时,天柱析,苍天下五头彩凤在此聚首,化为擎天之柱,托起了九天,挽救了天下苍生。在女娲娘娘补天后,天穹上升,擎天柱折。留在地上的一截就是九峰山,因此也叫五凤山。四千六百年前,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兵屯于天子仑。女娲娘娘的后裔丞相风后,屯兵于此,树彩凤大旗。大旗猎猎,象一只大凤凰在空中飞舞,后来称之为舞凤山。舞凤山之东为黄帝登临的湘山之羞女峰,与舞凤山临江而立。上首为九峰滩,过滩之木伐犹如箭发,水下礁石甚多。到舞凤山下水势平缓,商船牌筏到此,人们才松了口气。山顶建起了座娘娘庙,后称之为凤山庙。来此敬香的从未间断。有纤夫,有商旅之人,更多的是四方的乡民,求赐茶、符水,求祛病消灾。舞凤山名传海内外,还得益于她的山体。她是由青色页岩组成,岩石质地细腻均匀,坚实,且易雕刻和上色,为石中珍品。自明代以来,有开采者,将其加工成石板、石笔,石砚和各色精美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产品享誉海内外。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有日本、美国的商贾前来求购开采权。用此页岩可生产陶粒岩,其品质可冠全球,藏量有四亿吨之多,是个特大型陶粒矿藏。它的开发,将为建材革命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堂街:九峰之上,资江有一段长十多里的平缓的江面,江之阳的一段,高高的岸边,有着一排吊脚楼。楼上商贾云集,江面上停靠着竹木筏和商旅之船。通往对岸的渡口,更是人头涌动,船夫不时唱几句山歌,这是我青少年时代记忆的三堂街。后来在电影《芙蓉镇》再次见到了这种风情。三堂街,新修的大街,宽敞平直,楼房林立。虽无法与大中城市相比,但在这山乡,也是够风光的了。在这里,湖区山乡的物产样样都有,且价格较益阳、桃江还要便宜。特别是芝麻,其数量之多,价格之低,在滨湖的益阳市、常德市也所在所不及的。有幸遇到一位知识渊博的老者,听他讲述了三堂街芝麻贸易的历史。他说,此事还得从尉迟恭修龙牙寺说起。那年,尉迟恭带了数万人来修龙牙寺。驻札在街后的乌旗山。一年热天,瘟疫流行,土卒大批感染,无药可治。这时三堂街来了个老婆婆,在此开了个擂茶店,向士兵与病人施舍擂茶,喝了擂茶之后,很快好了。她也教会乡民及士兵擂茶之方与擂茶之法。人们从汉寿送粮之人搭来了芝麻,并在对河接龙桥烧制了擂钵。擂茶遏制了瘟疫,使人体很快康复,擂茶在益阳桃江很快传开。一天,婆婆不见了,人说是仙圣娘娘,军民在舞凤山巅修了个娘娘庙,香火一直很旺盛。龙牙寺建成以后,商人沿着送粮的道路做起芝麻生意来了,这里一直是芝麻集散之地。我们又问起三堂街的来历。老者说,三堂街原来只是一个渡口,这里只有一条渡船和一个茅草棚子。但此地沿资江上通安化宝庆(邵阳、新化),下去益阳、洞庭、汉口。北接汉寿连沅江。当年秦叔宝尉迟恭来修龙牙寺时,来此地修造了到龙阳(今汉寿)的运粮之道。为粮草的供给,龙阳、沅江与益阳三县相互推诿。秦叔宝为此大怒,着定益阳、汉寿、沅江三县县令,在此设公堂,督办粮草事宜。三县县令是怎敢怠慢,在此地同时设立了各自的公堂。随着公堂的建立,粮库,草料房、差役、驮夫等的住宿设施相继建立。随之商贾蜂拥而至,开店设铺,从此出现了三堂街。龙牙寺建成之后,各地高僧道士前朝圣,文人云集,带来了三堂街的繁荣。三堂街是修建龙牙寺而出现的城镇。龙牙寺的兴盛,带来了它的繁荣。尉迟恭开设的粮道,为后来开辟了商机。然而,在三堂街人拆毁了龙牙寺,给历史造成了深深的遗憾,也对三堂街的发展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松风书院:书院是中华文化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模式。这一个持续近千年的统一的教育模式,它与低级教育的私塾,及高级的国子监、贡生院构成了梯级教育。也是科举考试晋升的台阶。自宋初到清末,这里是培育人才和出人才的地方[1]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中国,遍及各州县的书院,荟集本地优秀人才,教育一方子弟,培养高素质人才,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研究中华文明与研究地方文化,必须研究学院的产生与发展史。中国自孔子办民学,有贤人七十,弟子三千。从官学变成民学。其后,官宦富商及宗族为其子弟请先生办私塾的基础教育,从而逐渐开展。但有限的书本,低下的师资,是出不了人才的。许多学子便外出求学拜师,或求学于佛寺,以求深造。经历了从春秋到北宋长达1500余年。佛寺藏经阁的藏书自然是学子猎取知识的地方,高僧往往是学识渊博的是哲学大师,他们能使学子开慧益智,因而千余年来,佛寺与中国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院之名始于唐代。贞元中,李渤隐居庐山白鹿洞读书。这里清修寺是净土宗初祖,东晋高僧慧远所建,庐山是佛教的胜地,藏经甚多,李渤来此设读书堂是理所当然。到南唐,有人在此建学馆收授弟子。到宋初改称为白鹿洞书院,它的发展为当时四大书院之一。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在长沙建有岳麓书院,它是延续至今的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北宋人张载在长沙妙高峰下建城南书院,这里就是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就在此地成才。城南书院也是较早的书院之一,到清末光绪帝废科举,改书院为学堂,当时书院达到7000余所。
发展历史
益阳县志上有唐太宗“敕建龙牙寺”的记述。在益阳文化教育史上,龙牙寺的松风书院,始建于北宋[2]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还有个松风学校。松风书院是全国最早的书院之一,为益阳的书院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开端的作用。探索益阳文化,不可能不去追溯女娲文化、炎黄文化和屈原文化。也应该去探溯书院文化。因此要去追寻兴办松风书院的龙牙寺的遗迹,以了解益阳文化发展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