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龍珠 (中藥)

原圖鏈接[ 圖片來自園林植物網]

龍珠,中藥名。為茄科植物龍珠Tubocapsicum anomalum (Franch.et Sav.) Makino的全草或根、果實。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利小便之功效。常用於小便淋痛,痢疾,疔瘡。[1]

  • 中文學名:龍珠
  • 別   稱:赤珠、龍珠根、紅珠草、類籠珠草、野靛青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管狀花目
  • 科:茄科
  • 屬:龍珠屬
  • 種:龍珠
  • 分布區域: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全草:7-8月;根、果實:秋季
  • 用   量:內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
  • 毒   性:無毒《本草拾遺》
  • 貯   藏:置通風乾燥處

目錄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達1.5m。全株無毛。莖粗壯,分枝,綠色。單葉互生或成對;葉柄長不足1cm;葉片薄紙質,卵形,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8cm,寬3-10cm,先端漸尖,基部歪斜楔型,全緣,或有不明顯的粗波狀齒。花2-6朵簇生於葉腋或枝腋,俯垂;花梗細弱,長1-2cm,結果時上端肥厚;花萼皿狀,5裂,果時稍增大而宿存;花冠淡黃色,鍾狀,直徑6-8mm,裂片卵狀三角形,先端尖銳,向外反卷,有短緣毛;雄蕊5;稍伸出花冠,花葯黃色,2室,花絲細長;雌蕊1,花柱近等長於雄蕊,柱頭頭狀。漿果球形,直徑7-10mm,熟後紅色;種子淡黃色。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于山谷、山旁或山坡密林中。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等地。

現代應用

現代臨床用於治療細菌性痢疾,泌尿道感染小便淋痛和化膿性疔腫等。

相關論述

《本草拾遺》:「子,主疔腫。葉,變白髮,令人不睡。《李邕方》云:主諸熱毒,石氣發動,調中解煩。」[2]

附註

《藥性論》:「龍葵,赤珠者名龍珠,挼去汁可食,能變白令黑。」

入藥部位

全草或根、果實。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全草:歸脾、膀胱經。

根:歸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利小便。

主治

小便淋痛,痢疾,疔瘡。

相關配伍

1、治小便淋痛:龍珠全草30-60g。洗淨,酌加水煎,每日3次。(《福建民間草藥》)

2、治煩熱:龍珠莖葉9-15g。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藥性論》:「不與蔥、薤同啖。」

採集加工

7-8月採收全草;秋季果熟時採收果實或挖取根部,鮮用或曬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