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陣
龍門陣 |
中文名: 龍門陣 拼 音: lóng mén zhèn 性 質: 民間文化活動形式 含 義: 是成都市民的「賦」 |
龍門陣,中國民間文化活動形式。是成都市民的「賦」。據說,它得名於唐朝薛仁貴東征時所擺的陣勢。明清以來,四川各地的民間藝人多愛擺談薛某人的這一故事,而且擺得和薛仁貴的陣勢一樣曲折離奇、變幻莫測。久而久之,「龍門陣」便成了一個專有名詞,專門用來指那些變幻多端、複雜曲折、波瀾壯闊、趣味無窮的擺談。
目錄
讀音
拼音:lóng mén zhèn
龍門陣的本意是指在古代戰爭時期中擺的一個陣法,為唐朝薛仁貴所創。現今所說的擺龍門陣一般是指聊天、閒談的意思,為重慶市、成都市、四川省地區方言。龍門陣一般作名詞使用,可與「擺」構成動賓詞組,即擺龍門陣。
坐茶館,擺龍門陣,是四川人偷得浮生半日閒的生活方式。「龍門陣」一詞起源何時,不得而知,但凡天文地理、世事風雲無不可侃侃而談。
關於龍門陣的來歷,成都地區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人們在閒暇之時喜歡聚在龍門子(院壩門子頭),里閒聊,於是將在龍門子聊天叫做擺龍門陣。後來詞義擴大,演變成閒聊等意思。
運用
地方特色
成都、重慶等地的人無一例外的都愛聽也善擺龍門陣。可以說,成都重慶人就生活在龍門陣中,猶如他們大半輩子都浸泡在濃茶中一樣——
這「龍門陣」,不叫說也不叫講,而叫擺,只這一擺字,便活脫脫顯示出了其氣派聲勢之非同凡響。咋個叫擺?平常吃飯放三兩個菜碟那不算數,須得請客吃飯赴宴上席,七碗八碟排滿一桌,那才叫擺,此為擺席,做生意沿街叫賣也不能叫擺,須得七古八雜,琳琅滿目鋪開一地,方可叫擺,擺攤子。還有老字號茶館喝茶,工夫老道根底濃厚的茶博士來上茶,不是一個碗一個碗的放,而是一手領一把滾燙長嘴銅壺,一手從臂到腕重重疊疊支了一摞碗盞,手指間還分別夾了幾隻,勢若疊羅漢,狀若龍抬頭,步履穩穩笑意微微來到你面前,嘩啦啦一下,一閃手一晃臂便將十餘只茶碗平平穩穩勻勻淨淨在茶桌上撒排開來,這等身手才有資格叫作擺,由此可見,擺字不是隨便好用的。一般地原原本本正正經經說到一個事情,那斷不能得擺字之意味。
妙趣橫生
四川人的工夫就在這裡,哪怕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他也可能七彎八彎天下地下給你鋪排開成一串串開花開朵的故事來,再平淡無奇的事,經這麼一渲染,也頓覺得曲徑通幽處的美學原理吧,或者這是諸葛亮丞相治蜀用兵出神入化遺風影響所至吧,他老先生當年就曾大擺過迴環奧妙八陣圖,和那疑雲重重空城計的,抖開來揭穿了都極簡單,然而擺開來卻是陷奇曲折,波瀾叢生。成都人擺龍門陣深得其味哉!
你還真得佩服四川人擺龍門陣時的豐富聯想能力和生動的民間語言,說地下的草芥,他可以把天上的星雲給你摘下來,揉到一起,談起他屋頭的貓兒下了崽崽,他居然將玉皇大帝的麒麟御騎也給請下凡來湊興。談古他能扯到今,說今他能扯到古,天上地下揉一團,古今中外溶一爐,妙語要連珠,妙趣要橫生,多姿多彩多滋味,有聲有色有新意,這就是成都人擺龍門陣的妙處。
而且,除了善於聯想,長於講述,能夠不斷推陳出新,化腐朽為神奇,掀波起瀾,演尋常為鬧劇之外。成都人擺龍門陣的功夫還表現在能將嚴肅付諸諧謔,將刻板演繹成輕鬆,甚至將神聖化解為庸俗,即使是正劇悲劇,到了他們口中,一擺出來就塗上了濃濃的幽默滑稽色彩,戴上了小丑面具。
人群特點
俗話說,樹老根多,同樣,一個城市如果也很古老,話也會多起來。
話多的人多半愛上茶館。更何況,成都人的說話,不是說,也不是侃,而是擺。擺,也就是「鋪開來說」的意思。一擺」這個字,原本就有鋪排陳列之意。比如擺攤、擺席、擺譜、擺闊、擺架子、擺擂台,都非鋪陳排比不可。蜀人司馬相如和揚雄,便是鋪陳排比的老手。他們的作品,叫做「賦」。賦這種文體,後來不行時了,但它的精神,卻為成都人所繼承,並在「龍門陣」這種民間形式中得到了發揚光大。
顯然,龍門陣不同於一般聊天、侃山、吹牛的地方,就在於它和「賦一樣,必須極盡鋪陳、排比、誇張、聯想之能事。但作為市民的「賦」,則還要鬧熱、麻辣、繪聲繪色、有滋有味,而且還得沒完沒 即便普普通通的一件小事,也要添油加醋,擺得七彎八拐。這樣的「作品」,當然不好隨便在諸如出租車之類的地方向乘客們「發表」。至少是,短短那麼一點時間,是擺不完的;而擺不完,則不如不擺。總之,擺龍門陣,非得上茶館不可。
擺陣的地方
事實上,成都茶館的魅力,便正在於那裡有龍門陣。龍門陣之所以必須到茶館裡去擺,則因為只有在茶館裡,頂尖高手們才有用武之地,聽講的人也才能真正一飽耳福。茶館日夜開放,茶客多半有閒,時間不成問題,此為「得天時」;茶館環境寬鬆,氛圍隨意,設備舒適,可站可坐可躺,時時茶水伺候,擺者不累,聽者不乏,此為「得地利」;茶客多為龍門陣之「發燒友」,目標一致,興趣相同,擺者有心,聽者有意,一呼百應,氣氛熱烈,此為「得人和」。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兼得,龍門陣自然百戰百勝,越擺越火。
龍門陣的內容
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既有遠古八荒滿含秘聞逸事古香古色的老龍門陣,也有近在眼前出自身邊頂現代頂鮮活的新龍門陣;有鄉土情濃地方色重如同葉子煙吧噠出來的土龍門陣,也有光怪陸離神奇萬般充滿咖啡味的洋龍門陣;有正經八百意味深沉莊重嚴肅的素龍門陣,也有嬉皮笑臉怪話連篇帶點黃色的葷龍門陣」(林文詢《成都人》)。不消說得,新聞時事自然也是龍門陣的重要內容之一。新聞時事從哪裡知曉?一是電視,二是報紙。新聞時事既然為成都人所關心,則成都的報業也就當然興旺發達。有人說,成都有三多:小吃店多時裝店多報攤子多。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成都人好吃,則小吃店多;成都人愛美,則時裝店多。至於報攤子多,則因為成都人喜歡擺龍門陣,很需要報紙來提供談資。
成都人確實是很愛看報的。成都街頭報攤多、報欄多,成都的報社也多。大大小小各種日報周報、晚報晨報、機關報行業報,林林總總據說有數十家之多。成都人看報,又不拘本地外地,全國各地的老牌名報,在成都也都擁有自己的讀者和市場。成都的報欄(包括各報社門前的報欄)也沒有「地方主義」思想,一視同仁地將外地報紙和本地報紙一字兒展開,讓成都人大過其報癮。所以,每天一早,報欄前就總是圍滿了成都人。
過完了報癮,就該過嘴巴癮,擺龍門陣 上哪裡去擺最過癮?當然是茶館。因為在報欄前擺,時間有限;在家裡面擺,聽眾有限;在單位上擺,影響工作倒在其次,不能盡興才是問題。還是茶館裡好。
成都原滋原味的休閒
要說最能體會到咱們成都原滋原味的休閒生活方式,那就是寬窄巷子啦。在這裡能觸摸到歷史遺留下的痕跡,走進它,就走進了最成都、最世界、最古老、最時尚的老成都名片。要追溯它的歷史啊,就不得不提到成都少城。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公元前311年,秦國大夫張儀築成都城,距離現在都有2300多年的歷史了。
據說張儀築城,一開始就遇到了很大的麻煩,屢築屢垮,城牆總是立不起來。非常的頭疼。第一次築城的時候,並沒有把整個成都城區都包圍起來,而是把東邊的一大半框起來了,而西邊呢只被框起了一半,因為沒有成功。所以就有了第二次築城。由於第一次築城時就分了東邊和西邊。所以一座城市就此被分隔成了兩座城,東邊框起來的範圍比較大。被稱為大城。而西邊的範圍比較小就被稱為小城。在古代「小」和「少」二字通用,所以小城也被叫做「少城」。
清初年,清政府在成都城西重修少城,為啥子勒,因為要給滿蒙八旗和其家屬建立居住區。到了乾隆四十一年,因為成都的重要軍事地位的原因,所以清政府開始設成都為駐防將軍統轄,這個駐防將軍所住的官衙啊,就設在現在金河賓館的位置,在當時勒被稱為將軍衙門。在形如蜈蚣的少城格局之中,以將軍衙門為蜈蚣頭,長順街為脊,這樣一來42條胡同就被分布在長順街的兩端,寬、窄、井巷子就是其中的3條,也被保留到了現在。
但在當時啊,它們的名字可都是四個字的,首先來說下這個寬巷子,它在清朝年間的名字叫做興仁胡同,而窄巷子的名字叫做太平胡同。但井巷子就不一樣了,為什麼呢,因為它有兩個名字。它的第一個名字叫做如意胡同。也是在少城的時候定義的。
但是後來由於巷北有一家明德坊,所以又被稱為明德胡同。在辛亥革命以後,清朝總督趙爾豐交出了政權,拆除了少城的城牆。隨後一些達官貴人來到此地建立公館和民宅。
于右任,田頌堯、楊森,劉文輝等先後定居在這裡,蔣介石也曾來過這裡。有了這些達官貴人的到來,也讓這些古老的建築得以保存下來。
到了民國初年,當時的城市管理者下了個文件。稱以後這裡的街坊一律改稱為「巷子」,一支測量隊被派到了這裡,丈量地盤。也不曉得是哪一個測量員,隨手在測量圖紙上,把最寬的胡同上面標了個「寬」字,另一條窄一點的胡同,標了個「窄」字,而那條井字形的胡同,就標了個「井」字。這份圖紙上報上去後,也就有了現在的寬窄巷子的名稱。
時間到了二十一世紀初,成都寬窄巷子被列入了城市保護規劃中,並進行了大範圍的修復。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勒,寬窄巷子漸漸出了名。
如今這條巷子啊非常繁華,寬巷子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現,在這條巷子中遊覽,不僅能感受到老成都的風土人情之外,還能感受到幾乎要失傳了的老成都的民俗生活場景。
窄巷子呢則基本是充滿現代氣息而不失典雅的餐廳、酒吧以及各具風情的工藝小店,主題繁多。而井巷子呢則是寬窄巷子的現代界面,是寬窄巷子中最開放、最多元、最動感的消費空間。[1]
參考來源
- ↑ 龍門陣 | 寬窄巷子的前世今生,知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