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的傳說故事
形態種類
中藥龍骨是哺乳動物的化石,一般為象、三趾馬、犀、鹿、牛等類化石,《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象類動物化石叫五花龍骨,以體輕、脆、分層,有藍、灰、紅、棕花紋;還有其他獸的化石叫土龍骨,色白,吸濕性強。一般五花龍骨的藥性優於土龍骨。這些化石埋藏在地下3000多年。
為古代多種大型哺乳動物,如三趾馬、犀類、鹿類、牛類、象類等骨骼化石或象類門具的化石。主產於山西、內蒙古、河南、河北、陝西、甘肅等地。全年均可採挖除去泥土及雜質,貯於乾燥處。生用或煅用。[1]
傳說故事
清代光緒年間,河南安陽有一個理髮匠,身患瘡癤而無錢買藥醫治,就用撿來的骨片碾成粉,敷在瘡上,不久膿水被吸乾,傷口也就痊癒了。他請教過大夫,說這甲骨片就是中藥龍骨,於是他四處收集這種骨片,賣給藥鋪。
清末光緒年間,有一位叫王懿榮的人,是一位金石學家,愛好考古,當時任國子監祭酒(相當於國立大學校長之職)。一天,因病所服的湯劑中有龍骨且剖有花紋,他認為是古代人剖的,他便把藥店所有骨片都買回,且追根尋源得知是從河南安陽西北五星的小屯村買的。此處恰是商代國都,由此發現了甲骨文,甲骨文才被世人重視。甲是龜的腹甲,骨是獸骨如牛胛骨和鹿頭骨,在其上刻文字符號即古篆文。到目前為止有近20萬片,約1500字。有關疾病的字的骨片323片,共415辭,記疾病名稱的20餘種。現用中成藥龍牡壯骨顆粒,由17種藥組成,其中就有龍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