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1159年教宗選舉

1159年教宗選舉在阿德里安四世離世後3天舉行,這一次選舉是自1130年教宗選舉以來樞機團再次分裂成兩個陣營並各自選出1位教宗。大部分樞機選出錫耶納的羅蘭度樞機為教宗亞歷山大三世,然而有少部分樞機拒絕承認亞歷山大三世並自行選出奧塔維亞諾·德·蒙蒂塞利樞機為維克托四世。這次選出2位教宗的選舉令教會分裂至1178年。

天主教和東正教所認可的聖人是不同的。認可不同聖人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東西教會大分裂[1],或與地方因素有關。在教父時期,有些人在某地區被奉為聖人,故只有該地區的敬奉(敬禮)。一般來說,只有《聖經》提及的人物(如耶穌的門徒[2]和極少數知名人物)才會受到普世基督徒的敬奉。

目錄

簡介

樞機團內部對聖座對外政策的持續分歧造成這次教會分裂。12世紀的教宗國是神聖羅馬帝國和諾曼人的西西里王國兩個歐洲勢力的緩衝國。加里斯都二世於1122年簽署沃爾姆斯宗教協定後,聖座跟神聖羅馬帝國結成聯盟而沒有選擇西西里王國為盟友。羅馬市民建立的市政機關在阿德里安四世在位期間管理羅馬,而西西里國王正控制教宗國部分領土。然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沒有履行《康斯坦丁條約》中須協助聖座恢復在羅馬管治權的義務,聖座跟神聖羅馬帝國因而脫離盟友關係。阿德里安四世繼而決定與西西里國王古列爾莫一世和解而簽訂《貝內文托條約》。簽訂《貝內文托條約》後聖座與腓特烈一世的關係日益緊張,雙方並於1157年發生貝桑松會議爭議。腓特烈一世嘗試並成功加強自己對德國的教會的影響力。聖座對外政策的態度轉變令樞機團分裂成支持和反對新政策兩個派系,而樞機團直至阿德里安四世離世仍沒有達成共識。

這次選舉同時帶來重大法律意義。在這次選舉舉行前,樞機選舉人須一致支持某人成為新教宗,而這個規定會令樞機團在出現分歧時未能選出新教宗。為免樞機團將來出現分歧,1179年召開的第三次拉特朗大公會議同意頒布《必須避免衝突》法令(拉丁語:Licet de evitanda discordia),當中規定新教宗人選得到三分之二參與選舉的樞機支持後即可當選成為新教宗。

視頻

1159年教宗選舉 相關視頻

關於基督教和東正教、天主教、新教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千年恩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