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1869年5月18日:蝦夷共和國被日本所滅

蝦夷共和黨

來自網絡的圖片

1869年5月18日:蝦夷共和國被日本所滅1869年5月18日,在歷史上的今天,有一個歷史短暫的共和國被滅亡,它就是蝦夷共和國。在1869年5月18日蝦夷共和國被日本所滅,那麼蝦夷共和國是什麼國家呢?為什麼蝦夷共和國會被日本滅了?[1]

目錄

蝦夷共和國

蝦夷共和國(又稱蝦夷政權)位於現在日本的北海道地區,是1868年12月日本幕末時代由新選組和部分舊江戶幕府勢力在蝦夷箱館(今北海道函館市)成立的政權,其立場是抵抗新的明治政府。

蝦夷共和國(日語原文 蝦夷共和國 假名 えぞ きょうわこく 羅馬字 Ezo Kyōwakoku)(1868年-1869年,蝦夷今稱北海道,箱館今稱函館)因抵抗日本明治政府而於1868年12月,成立於北海道函館。對外稱「蝦夷共和國」,對內則稱「蝦夷德川將軍家臣武士團領國」。蝦夷共和國與明治政府分庭抗禮,僅存活一百二十五天。

1868年4月,德川幕府向薩長聯軍投降,戊辰戰爭結束,新的日本帝國建立。但幕府海軍奉行榎本武揚拒絕交出幕府艦隊,帶領八艘軍艦北上蝦夷函館,占據西洋式武裝城堡「五棱廓」。接着以「德川脫藩家臣團」的名義,照會英國及法國領事,獲得其承認「蝦夷共和國」為事實上獨立的國家,且承諾「嚴守中立」。隨後,擁幕志士湧入五棱廓,新選組的土方歲三也在其中,另有部分法籍官兵,共有軍隊三千餘人。12月28日,士官級以上幹部投票,選出榎本為蝦夷共和國總裁(總統)。

新政權建立之後,在箱館城設有領事館的西方國家(如英國、法國)紛紛向蝦夷總裁榎本遞交備忘錄、承認蝦夷共和國為事實上的政權。其後原幕府法國軍事顧問團副團長儒勒·布呂(Jules Brunet)帶來了十幾名法國教官,集結在北海道的部隊達到了4個聯隊、3000人之多。

1869年箱館戰爭,蝦夷共和國(蝦夷政權)戰敗,蝦夷陸軍奉行並(擔當於陸軍副部長)土方歲三戰死。明治二年5月17日(公曆1869年6月26日)榎本決定投降,五棱郭於5月18日轉交給政府軍陸軍參謀黑田清隆,結束了成立一百二十五天的蝦夷共和國,同時也代表了幕末內戰「戊辰戰爭」的終結。

根據北海道函館市史所載,舊幕府軍從未自稱過「蝦夷共和國」或是獨立國家,而是自稱德川脫藩家臣建立的「蝦夷政權」,是等待德川將軍復行視事的臨時組織(これは、天皇陛下に依賴した徳川のプリンス到着までの堅固な仮行政組織です)在其傳遞給箱館外交使節的書信中的正式署名,用的也是「蝦夷政權」,而不是「蝦夷共和國」,其本質為德川幕府的北海道拓荒團(舊徳川將軍家遺臣による蝦夷地開拓団])

所謂「承認蝦夷共和國的備忘錄」,實則為英法艦隊艦長與蝦夷政權總裁榎本武揚開會時,擔任紀錄的英國書記官亞當斯Francis Ottiwell Adams,無視英國公使巴夏禮Sir Harry Smith Parkes要求不能干涉內政的命令,並違反該國意願,私自使用了「國際之間」的外交辭令做了會議記錄,犯了嚴重的外交錯誤所留下的把柄。榎本武揚本人則認為這份備忘錄是一份可以被利用的文件。

而「共和國」的名稱來源則是在蝦夷政權結束的5年後,由當事人之一的英國書記官亞當斯Francis Ottiwell Adams於1874年出版的《History of Japan》中,亞當斯Francis Ottiwell Adams直接使用」蝦夷共和國 Republic of Ezo」稱呼「蝦夷政權」,引起他人效仿,這也就是「蝦夷共和國」這個名字的由來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