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19291933年大危機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19291933年大危機是個文化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目錄

名詞解釋

1929—1933年間由生產過剩引發的,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以證券市場崩潰,價格下跌,企業與銀行破產和工人失業為主要現象的一次經濟衰退。這次經濟危機的特點有三個:一,範圍廣。這次危機則席捲整個世界資本主義世界,既波及到資本主義國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也影響到工、農、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經濟領域;特點二,時間長。 這次危機持續時間之長,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機所沒有的;特點三,破壞性大。銷毀商品,生產破壞,工人大量失業,隨之而來的是工資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勞動人民生活惡化等等。

歷史回顧

1920年代被稱為「新時代」,財富和機會似乎向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勝的美國人敞開了自己吝嗇的大門。整個社會對新技術和新生活方式趨之若鶩,「炫耀性消費」成為時代潮流。胡佛總統也認為,「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的前夜,貧民窟將從美國消失」。

然而,1929年10月29日,美國迎來了它的「黑色星期二」。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從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兩個星期內,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但美國股票市場崩潰不過是一場災難深重的經濟危機爆發的火山口。

當時紐約流行一首兒歌:「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裡沖!」(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 Hoover rang the bell, Wall Street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隨着股票市場的崩潰,美國經濟隨即全面陷入毀滅性的災難之中,可怕的連鎖反應很快發生: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來臨、有組織的抵抗、內戰邊緣。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城市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胡佛袋」,由於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汽車叫做「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上蓋著的報紙也被叫做「胡佛毯」。而街頭上的蘋果小販則成了大蕭條時期最為人熟知的象徵之一。在那些被迫以經營流動水果攤討生活的人中,有許多從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銀行家。

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經濟大蕭條,這次經濟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其他工業國家。對千百萬人而言,生活成為吃、穿、住的掙扎。各國為維護本國利益,加強了貿易保護的措施和手段,進一步加劇惡化世界經濟形勢,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個重要根源。

大蕭條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大蕭條期間約有200-400萬中學生中途輟學;許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殺;社會治安日益惡化。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失業。在美國,失業人口總數達到了830萬,在美國各城市,排隊領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英國則有500-700萬人失業,不得不排著更長的隊伍等候在勞務交易市場內。

經歷了大蕭條的人們在思想上發生了轉變。工人從20年代的麻木狀態中清醒過來,發動了富有戰鬥性的罷工。自由主義者被蘇聯的繁榮吸引,成了馬克思主義者。而保守主義者由於懼怕布爾什維克主義,日益轉向法西斯主義。

世界性大蕭條

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影響比歷史上任何一次經濟衰退都要來得深遠。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的:首先發生在木材的價格上(1928年),這主要是由於蘇聯的木材競爭的緣故,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的,加拿大小麥的過量生產,美國強迫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穀物的價格。不管是歐洲,美洲還是澳洲,農業衰退由於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後在1929年10月發生了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國銀行家收回了給奧地利銀行的貸款,但這並不足以償還債務。這場災難使中歐和東歐許多國家的制度破產了:它導致了德國銀行家為了自保,而延期償還外債,進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國有很大投資的英國銀行家。資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業化國家中都帶來了出口和國內消費的銳減:沒有市場必然使工廠關閉,貨物越少,貨物運輸也就越少,這必然會危害船運業和造船業。在所有國家中,經濟衰退的後果是大規模失業: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1932年的最大數據)。大蕭條對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響,使得在一個幾乎被歐美銀行家和商人企業家完全支配的地區失去了外資和商品出口。據估計,大蕭條時間,世界的錢財損失達2500億美元。

大蕭條的影響

1、提高了經濟的計劃性;

2、以關稅的形式強化了經濟的民族主義;

3、激起了作為共產主義替代物的浪漫-極權主義政治運動(如德國納粹)。大蕭條相對於其他單一原因來說是最能夠解釋為什麼在1932年到1938年之間歐洲大陸和拉丁美洲各國政治逐漸右翼化。

影響世界政治的經濟大蕭條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1920~1921年間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首次經濟危機。危機過後,美國經濟開始復甦,之後逐漸趨於繁榮,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史上的奇蹟。1923~1929年秋天,美國每年的生產率增幅達4%,此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發財致富成了人們最大的夢想,投機活動備受青睞,享樂之風盛行,精神生活愈發浮躁和粗鄙,政治極端腐敗,人們把這時的美國稱為精神上的「飢餓時代」或「瘋狂的20年代」。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小阿瑟·施萊辛格後來曾說,美國20年代的實利主義使人最容易產生這樣的感覺:「資本主義已經走到盡頭了。」

儘管這一繁榮造就了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但這一繁榮本身卻潛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機。農業一直都沒有從戰後蕭條中完全恢復過來,農民在這個時期始終貧困,農村購買力不足,農場主紛紛破產。此外,工業增長和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極端不均衡,工業增長主要集中在一些新興工業部門,而採礦、造船等老工業部門都開工不足,紡織、皮革等行業還出現了減產危機,大批工人因此而失業。在1920~1929年,工業總產值幾乎增加了50%,而工人卻並沒有增多,交通運輸業職工實際上還有所減少。這一時期兼併之風盛行,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全美1/3的國民收入被5%的最富有者占有;60%的家庭年收入為僅夠溫飽的 2000美元水平;還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

由於大部分財富都集中到了極少數人手中,社會購買力明顯不足,導致美國經濟運行中商品增加和資本輸出困難,這進一步引發了生產過剩和資本過剩;雖然金融巨頭在投機行為中都獲得了高額利潤,但大量資金並沒有被投入到再生產過程,而是被投向了能獲得更高回報的證券投資領域。

此外,國際收支中的潛在危機也加深了美國經濟的潛在危機,美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力同供給力大大超過了國內外所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這一切都預示着一場大危機的到來。

20世紀20年代,人們對經濟前景的自信集中地體現在股票市場,耶魯大學的教授歐文·費希爾在1929年秋天還宣布:「股票價格所已達到的高度看起來好像是持久的。」道·瓊斯指數從1921年的75點升到1929年頂峰時的363點,平均年增長率高達21.8%——一個讓人恐怖的數字。我們可以這樣假設,如果1921年是合理水平而且這些年的利率水平基本不變,如果363點在1929年也是合理水平的話,那麼包括在道·瓊斯指數中的公司利潤的增長速度應該約為每年21.8%,而且是長達10年的高速增長,這種情況在人類歷史上是極少出現的。歷史上金融危機前的欣欣向榮景象出現了。

1929年初,狂熱的美國股市如脫韁的野馬一路狂奔。9月26日,為制止黃金外流和保護英鎊在國際匯兌中的地位,英格蘭銀行將再貼現率和銀行利率提高了 6.5%;30日,倫敦又從紐約撤資數億美元,從而誘發美國股市大幅下跌。10月24日,紐約證券市場突然崩盤,股票價格下降得連場內的自動行情收錄機都趕不上!接下來的兩三天裡,眾財團和總統紛紛為救市出招。28日,也就是總統胡佛發表文告的第三天,股市再次慘跌;29日,美國股市又一次出現大幅崩盤。此後一周之內,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內失去的財富竟高達100億美元!到11月中旬,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下降40%以上,證券持有人的損失高達260億美元,成千上萬普通美國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

這場持續到1933年的「大蕭條」比以往任何一次經濟衰退所造成的影響都要深遠得多。在這期間,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262美元下降到22美元,通用汽車公司的股票從73美元降到8美元,國民經濟的每個部門都受到了相應的損失。在這三年中,有5000家銀行倒閉,至少13萬家企業倒閉,汽車工業下降了95%,1929年,通用汽車公司的生產量從1929年的550萬輛下降到了1931年的250萬輛。1932年7月,鋼鐵工業僅以12%的生產能力運轉。到1933年,工業總產量和國民收入暴跌了將近一半,商品批發價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商品貿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占全國勞工總數四分之一的人口失業。「失業,僅次於戰爭,是我們這一代蔓延最廣,噬蝕最深,最乘人不防而入的惡疾,是我們這個時代西方特有的社會弊病。」這是當時倫敦《泰晤士報》針對大蕭條對英國產生的影響而寫的一篇社論中的一部分。

大蕭條還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影響。由於經濟大蕭條,美國金融公司不得不收回它在國外的短期貸款,在它的影響下,1931年5月,維也納最大最有聲譽的銀行、奧地利信貸銀行宣布它已無清償能力,從而在歐洲大陸引起恐慌。7月9日,德國丹納特銀行也這樣做了,隨後兩天,德國所有銀行都被命令放假;柏林證券交易所關閉了兩個月。1931年9月,英國放棄了金本位制,2年後,美國和幾乎所有大國也都這樣做了。

在大蕭條的影響下,世界國際貿易也急劇衰退,它從1929年的686億美元下降到1930年的556億美元、1931年的397億美元、1932年的269億美元和1933年的 242億美元,下降幅度超過以往國際貿易的最大下降數7%的很多倍。算算看,這些個數據會讓你嚇一跳。

事實上,這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災難,它一舉摧毀了眾人的希望:世界的經濟與社會,再也不可能重返20世紀的舊日美好時光。1929~1932年無疑是一道深谷,從此之後,重回1923年的美好,不但根本不可能,連想都不必想。

關於這次大蕭條產生的原因,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認為:對於這場大蕭條,美聯儲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政策責任。在大蕭條時期,一些銀行的倒閉非常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美聯儲本應及時干預,恢復公眾的信心,但美聯儲偏偏默許了銀行的倒閉,未採取任何強有力的行動,終於釀成了金融系統近乎完全崩潰的局面,於是就出現了倒閉—擠兌—倒閉的惡性循環。由於流通現金―存款比率和準備金―存款比率的增加,降低了貨幣乘數,因而急劇地使貨幣存量減縮。所以,弗里德曼認為大蕭條的產生與美聯儲的政策直接相關,因此應運用貨幣政策的調整來解決大蕭條的問題。這種解釋後來成為了大蕭條的主流解釋。

大蕭條不僅會影響到經濟的發展,還必然會產生深刻的政治影響。在美國,有無家可歸的退伍軍人組成的補助金大軍;有贊成專家治國的反資本主義運動;有發展為靜坐罷工的農場假日運動……政治動盪的另一表現是富蘭克林·羅斯福在1932年的選舉中取得了徹底勝利,隨即而來的「新政」起到了政治上不滿情緒的「安全閥」的作用,從而有效地使種種極端主義運動歸於無效,這主要是由於「新政」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羅斯福的第二個「百日新政」結束後,政府至少提供了600多萬個工作崗位,失業人數比1933年初減少了400萬。1935年農民的全部現金收入從1932年的40億美元上升到近70億美元;1936年工商業界倒閉數目只有1932年的三分之一;各保險公司資產總額增加了30多億美元,銀行業早已渡過了難關,道·瓊斯股票指數上升了80%。

在英國,於1929年6月開始執政的工黨馬上就遇到了向越來越多的失業者發放「失業救濟金」的問題,「任何人現在找到工作的機會都不會比愛爾蘭抽獎中獎的機會多些」。1931年8月,拉姆齊·麥克唐納首相屈服於種種壓力,解散了他的工黨政府。在法國,左派也因大蕭條的壓力被迫下台,短期內,總理相繼換人。更引人注目、更決定人類命運的是希特勒在德國的上台。由於希特勒能解決人們的失業問題,所以眾多的德國人在開始都擁護他,卻沒有想到他們的元首會將他們帶往另外一條道路。在以後一個又一個危機中,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