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1980年美國總統選舉

1980年美國總統選舉
圖片來自businesstoday

1980年美國總統選舉於1980年11月4日(星期二)舉行,是第49次美國總統選舉。這次選舉主要是現任民主黨總統吉米·卡特和共和黨候選人,前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羅納德·里根之間的競爭。此外還有共和黨聯邦眾議員約翰·B·安德森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最終卡特因伊朗人質危機加上國內經濟狀況惡化而兵敗如山倒,僅獲得了6個州和首都哥倫比亞特區共49張選舉人票,里根則贏得了另外44個州,共489張選舉人票,創下以在野候選人身份參選而獲得選舉人票數目的最高紀錄。

卡特擊敗泰德·肯尼迪獲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後,攻擊里根是一個危險的右翼激進主義者。而里根則反過來多次嘲笑對手,最終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在同期的國會選舉中,共和黨也在28年來首次贏得了聯邦參議院[1] 的控制權。這一次選舉也標誌着人稱「里根革命」的開始。保守派作家和顧問克里格·謝利|Craig Shirley認為這次選舉「就像1800、1860和1932年(選舉)那樣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事件,從根本上改變了未來,並且將保守主義提升到了新的一代。」

目錄

提名

民主黨

民主黨候選人:

卡特在34個州的初選中贏得了24個州,擊敗來自馬薩諸塞州的聯邦參議員泰德·肯尼迪,8月在紐約舉行的1980年民主黨全國大會|1980 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上,卡特在第一輪投票前就得到了60%代表的支持保證。儘管如此,肯尼迪仍然拒絕退出,決心在大會上決一勝負。

共和黨

共和黨候選人:

前州長羅納德·里根曾在4年前差一點就擊敗當時擔任總統的傑拉爾德·福特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因此這一回他再獲提名的呼聲甚高,在7月於底特律舉行的1980年共和黨全國大會|1980 Republican National Convention上,他在第一輪就已經勝出,然後他選擇了自己贏得提名過程中的頭號勁敵,來自德克薩斯州的喬治·H·W·布什來作自己的競選搭檔。

其他候選人

約翰·安德森

在共和黨初選中不敵里根後,約翰·安德森以無黨派的獨立候選人身份參加了普選,其參選形象是一個與里根的保守派不同的共和派溫和派,不過他之後的競選只是讓反對卡特的選民感到沮喪。隨着選戰的發展,他的支持者也逐漸加入了卡特和里根的陣營。他的競選搭檔帕特里克·盧西是一位民主黨人,曾擔任威斯康星州州長,當時還由總統卡特指派擔任駐墨西哥大使。

艾德·克拉克

自由黨提名艾德·克拉克|Ed Clark競選總統,大衛·H·科奇競選副總統。他們在50個州加上首都哥倫比亞特區一共贏得了92萬1128張普選票,占總票數的1.06%。從比例上,這至今仍是自由黨總統候選人所獲得過的最好成績。而從絕對數值上,這一數字也要直至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才被超過。他們的支持者占比例最高的是阿拉斯加州,普選票得票率達到11.66%,超過了獨立候選人約翰·安德森,幾乎達到了卡特所得票數的一半。大衛是科氏工業集團的老闆之一,他為這次自己掏了部分腰包。

背景

伊朗人質危機|逃離德黑蘭 1970年代,美國經歷了一段低經濟增長、高通貨膨脹和高利率的痛苦時期,間歇性的能源危機更是雪上加霜。1974年8月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宣布辭職和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這樣的事件導致全國普通產生了一種倦怠感,並且認為無論在國內還是外交事務,美國都在不斷地走下坡路。而從1979年11月4日爆發一直持續到1981年1月20日才結束的伊朗人質危機更是激化了公眾認為國家已進入危機的認知。

吉米·卡特因伊朗人質危機而倍受責難,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的支持者們焚燒美國國旗並高喊反美口號,帶被俘的美國人質帶到大街上遊行示眾,並焚毀卡特的肖像。卡特的反對者們視他為一個躲在家中無力解決日益惡化經濟問題的失職領導人,而他的支持者則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有着多年的積累,正直而用心良苦的總統不應受到這樣不公正的對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