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2013年俄羅斯小行星被不明原因擊碎

         
 小行星

 

 

 

2013年俄羅斯小行星被不明原因擊碎近日一條小行星掠過地球新聞上了熱搜,這就讓小編想起2013年一起有關小行星撞地球的神奇事件,一顆隕石直衝沖的向俄羅斯核電站移動,讓眾多科學家們比較慌張,他們沒有任何準備,就當這個小行星即將接近地球時,沒想到這個時候發生了詭異的事情。[1]

太陽系中遍布小行星,其中有一些的飛行軌跡會穿過地球軌道,與地球有相撞的風險。俄羅斯科學家發現了一顆編號為2021 UL17的小行星,它在本月10日近距離飛掠地球,最近時離我們只有1800萬公里,相當於地月距離的38倍,它的直徑估計為68至150米。

13日,又有一顆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這顆編號為2004 UE的小行星直徑估計可達160米。它距離地球最近時,估計是地月距離的30倍,大約1200萬公里。

雖然這兩顆小行星都有驚無險地飛掠地球,但這再一次提醒人類,太空中潛伏着致命的小行星。一旦尺寸很大的小行星直接撞上地球,將會造成巨大的破壞,給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生命帶來災難。

事實上,即便是較小尺寸的小行星,撞上地球也會造成不小的破壞。最近一次、也是現代唯一一次造成多人受傷的小行星撞擊事件發生在2013年,當時一顆小行星闖入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的上空。一顆巨大火球拖着白煙划過天空,很多人都目擊到這一壯觀景象,但也付出了代價。

這顆小行星並沒有直接撞上地表,而是在29.7公里的空中發生猛烈爆炸。雖然這顆小行星的直徑只有20米,但它的動能非常大,天文學家估計它以19.1公里/秒(時速68700公里)的極快速度進入地球大氣層。

據估計,這顆小行星爆炸時釋放出的能量至少為40萬噸TNT當量,這相當於26顆投向廣島的原子彈。如此巨大的能量釋放出來,讓它看起來比太陽還亮,遠在100公里外的目擊者還能用肉眼看到。

雖然這顆小行星爆炸後產生的能量,大都消散在大氣中,但一部分到達地面的衝擊波仍然具有很強的破壞力。在方圓數十公里的範圍內,多達7200棟的建築受損,大量玻璃被震碎,1500人受傷,經濟損失高達3300萬美元。

但令人奇怪的是,UFO調查者發現,當這顆小行星在空中爆炸之前,疑似一個長條狀不明物體從後方追上了小行星,並擊穿小行星,隨後小行星就發生了爆炸。

有的UFO調查者認為,這不是自然現象,小行星可能被UFO擊毀了。難道真有誰在暗中保護地球?要知道,這顆小行星在空中爆炸就造成了如此大的破壞,如果直接撞擊地面,後果不堪設想。

這種想法只能說是一廂情願的,UFO說顯然是不合理的。一說到UFO,大家馬上就想到外星飛船。但在茫茫宇宙中,人類至今沒有聯繫上外星文明。外星人要是大老遠跑到地球上來,應該不至於就是為了擊毀一顆不大的隕石。

事實上,小行星在空中爆炸是正常現象,那塊小物體可能只是小行星爆炸之前裂解出來的碎片。只不過天文學家一開始並不明白小行星為什麼會在空中爆炸,直到後來才找到了原因。

根據《隕石學與行星科學》(Meteoritics and Planetary Science)發表的一項研究[1],普渡大學的地球、大氣和行星科學系的天文學家表示,這顆重達9000多的小行星爆炸後,只在地面上收集到了1800噸的碎片,這意味着大部分的質量都在劇烈爆炸中消散掉了。

當小行星在地球大氣層中高速穿行時,前端的空氣被劇烈壓縮,小行星的一部分動能轉變為空氣的內能,導致空氣溫度劇烈升高到1000 ℃以上。而在小行星的末端,還會產生一個低壓近乎真空的區域。

於是,小行星前端的高溫高壓氣體就會湧入它的孔隙和裂縫,導致小行星逐漸碎裂。碎片變得越來越多,與空氣作用的面積會隨之大幅增加,從而導致小行星溫度更進一步升高,最終引發小行星由內向外發生爆炸。由此可見,真正在保護我們的不是什麼UFO,而是地球大氣層。

車里雅賓斯克小行星在進入地球大氣層之前,人類未曾察覺,所以毫無防備。這顆小行星的直徑只有20米,就已經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而在太陽系中,天文學家已經追蹤到了多達2.7萬顆近地小行星。其中不乏直徑超過140米的大塊頭,它們要是撞上地球,將會造成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區域性破壞,這種級別的撞擊事件平均每一萬年發生一次。

據估計,目前已知有大約4700顆對地球具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它們的直徑超過100米,軌道與地球軌道交叉,未來有發生碰撞的可能性。更讓人擔憂的是,還有更多未知的危險小行星潛伏在太陽系中,它們還沒有被發現,這也是NASA為什麼呼籲全球合作去搜尋這些小行星。

如果有一顆直徑百米的小行星朝着地球飛來,以人類目前的能力,我們無法完全摧毀這樣的小行星,最多只能想辦法偏轉其軌道,使其偏離地球。而對於6500萬年前引發第五次物種大滅絕的10公里級別小行星,目前的人類根本無能為力,但好在這種級別的小行星碰撞概率極低,平均每2.5億至7.3億年發生一次。[2]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