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DNA
B型DNA1953年Watson和Crick在nature上發表了DNA雙螺旋模型首次簡要闡明了複雜DNA分子的二級結構,明確提出特異鹼基配對可能是遺傳物質的複製機制。
中文名B型DNA
發表人Watson和Crick
發表刊物nature
螺旋方向右手公布時間2009年
見載刊物《細胞生物學名詞(第二版)》 科學出版社[1]
B型和Z型
要點如下:
1.兩條反向平行的互補雙螺旋鏈,一條方向為5『→3』,另一條方向為3『→5』,圍繞同一中心縱軸,從右向上盤旋。
2.雙螺旋磷酸-脫氧核糖主鏈在外,位於內的鹼基平面與中心軸垂直。
3.每個鹼基相聚0.34nm,同條鏈相鄰鹼基夾角36度,每10個鹼基形成螺旋1周,螺距3.54nm。
4.露於螺旋外的磷原子離中心軸1.0nm,易與陽離子接近。
5.兩條鏈相互鹼基互補配對,即AT/GC,分別以2個和3個氫鍵相連。
6.兩條單鏈之間有小溝,兩個雙鏈之間有大溝,他們在DNA雙螺旋外交替出現。
在Watson和Crick發現DNA B型雙螺旋的同一時期,麻省理工學院的A.Rich等科學家提出了一種被稱之為Z-DNA左手螺旋,糖磷酸骨架呈鋸齒狀排列,外面只有一條溝。每個Z-DNA螺旋含有12個鹼基對,螺距為4.5nm。在高離子強度環境下,一條長的DNA片段中如有嘌呤嘧啶交替排列,即可呈Z構象。將Z-DNA雙鏈中鹼基C甲基化,有助於左手螺旋的穩定。某些證據表明Z-DNA可能影響基因的表達。
多年來,B型DNA和Z型DNA究竟如何結合在一起,對科學家來說一直是謎。韓國成均館大學及中央大學科學家組成的課題組,採用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法,首次獲得了這兩種DNA結合處的三維結構,並由此闡明了兩種不同結構DNA如何能夠結合的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