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CSP模型是個名詞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目錄

名詞解釋

CSP,即企業社會績效(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CSP),上世紀70年代初,在社會議題管理領域,特別是在企業應當承擔何種社會責任的討論中,兩派觀點針鋒相對。一方是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密爾頓·費里德曼,他代表了經濟學的傳統觀點,即認為企業的唯一責任是為股東創造利潤;而另一方,在沿襲霍華德·博文於1953年在《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中所提出的「企業應該自願地承擔社會責任」的觀點後,學術界和企業界開始接受這種超出經濟責任外的社會責任意識。但究竟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內涵和範圍是什麼,以及如何實施企業社會責任仍存在眾多觀點,一些研究者開始試圖用不同的概念來說明,公共責任、企業社會績效(CSP,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經濟倫理、社會回應(social responsiveness)和議題管理等概念開始出現,但這些不同的概念或觀點僅僅反映了企業社會議題管理或企業與社會關係的某個層面,部分學者認為需要通過發展出一個模型框架來整合上述觀點,以幫助人們全面認識企業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以及如何實施和評價這些責任,企業社會績效理論及其模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CSP模型的產生

CSP模型的產生:卡羅爾的CSP模型

卡羅爾通常被認為是企業社會績效理論的倡導者,他從九種較具代表性的觀點中,總結出一個三個維度的CSP模型。

1.卡羅爾模型的第一個維度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類別

按照卡羅爾的觀點,「企業社會責任包含了在特定時期內,社會對經濟組織經濟上的、法律上的、倫理上的和自由裁量的期望。」卡羅爾並沒有排斥費里德曼的觀點,他認為,作為經濟組織,經濟責任是企業最本質也是最重要的社會責任,但並不是企業唯一的責任;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社會賦予並支持企業承擔生產性任務、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權力,但同時社會也制訂了企業所應該遵循的法律和法規,並且期望企業在法律要求的框架內實現經濟目標,因此,企業肩負必要的法律責任;雖然企業的經濟和法律責任中都隱含着倫理規範,但公眾社會對企業的期望有時超出了法律要求的範圍,尤其在70年代後,對企業倫理經營行為的期望,使人們認識到企業倫理責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社會還對企業寄予了一些沒有或無法明確表達的期望,是否承擔或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完全由個人或企業的自由判斷和選擇,這是一類完全自願的行為,例如慈善捐贈、為吸毒者提供住房或為工作的母親提供日托中心等,卡羅爾將此稱為企業的自由裁量責任。圖一所顯示的四種責任的排列次序和所占比重並不是隨意的,經濟責任處於基礎並占很大比例,其他三種責任依次排序、比例遞減,它們的關係也可以用金字塔型說明,卡羅爾正是用此來說明了各種不同責任對企業而言的重要性以及企業在承擔責任時考慮的優先次序。同時,卡羅爾的闡述尤其強調,四種責任彼此間並不是相互排斥的,也不是固定的,彼此間可能相互轉化,而且任何一個行為中可能同時包含着幾種責任。

2.卡羅爾模型的第二個維度是企業涉及的社會議題

在分析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和類別後,卡羅爾認為有必要進一步探討與這四種責任相聯繫的、企業所必須或可能面臨的各種主要社會議題。雖然每個行業所面臨的社會議題可能不同的(如銀行就不如製造商那麼關心環境或污染問題),而且不同時期企業所面臨的社會議題也是變化的(如70年代對產品安全、就業歧視等的強調在50年代是少見的),但總體上,在管理實踐中,一些社會議題總是企業管理者最需要考慮的。卡羅爾認為,企業最需要重視哪些社會議題取決於:

①社會需要與企業需要的吻合程度;

②社會需要的重要程度;

③高層管理人員的興趣;

④社會行動的公共關係價值;

⑤政府的壓力。

如圖一所示,卡羅爾列舉了70年代末企業所面臨的普遍社會議題,包括,消費者主義、環境、歧視、產品安全、職業安全和股東等,卡羅爾在此給企業管理者提供了更具體而實際的思路。

3.卡羅爾模型的第三個維度是企業社會回應的策略

在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定義和界定以及提出企業所可能面臨的社會議題後,卡羅爾從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企業對社會責任和社會議題如何回應的價值觀、模式或戰略。費里德里克認為企業回應是指「企業回應社會壓力的能力」,卡羅爾認為,單純以企業社會回應來代替企業社會責任是不夠的,因為,有回應的企業並不必然是個有責任的企業,所以,他將回應作為企業社會績效模型中的一個層面。企業的社會回應可以有不同戰略和模式,卡羅爾的模型中採用了威爾遜的觀點,如上圖所示,他認為企業對社會所做出的回應可以劃分為:反應性的、防禦性的、適應性的和主動回應的四種模式,這反映了企業對待社會議題可能選擇的從消極到積極的回應態度和策略。

作為第一個較為全面的CSP模型,卡羅爾模型具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擴展,二是對企業社會責任、有效回應和回應行動的綜合。儘管卡羅爾沒有明確定義什麼是企業社會績效,但其最大貢獻是將以往人們所爭論的關於企業社會責任的觀點系統化,提出了企業必須承擔的、從經濟到自由判斷的四種不同責任,並將企業在處理企業與社會關係時所應考慮的、以前是分離甚至對立的社會責任、社會有效回應和社會議題觀點進行綜合,模型中關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廣義看法、責任/議題/回應之間相互作用的三維空間概念、所蘊含的原則/過程/政策的方法為分析企業與社會關係議題研究引入新視野、構建了一個有價值的理論框架。但卡羅爾雖然提供了一個三維的空間模型,指出了企業社會績效的多重相互聯繫的維度,但這個模型身是靜態的,更多的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社會議題或回應過程的描述,而沒有提出如何去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