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Chirik RabatChirik-Rabat(公元前V-II世紀和十二世紀)。的定居點距離現代城市Kzylorda有300公里,位於Kyzyl-kum沙漠中部,於20世紀40年代被發現。古城的領土位於橢圓形的高架區域,長850米,寬600米。考古發掘揭示了兩個不同時期的強化體系:公元前七世紀和在十二世紀的短暫時期的繼續工作。這座城市周圍有一條長40米,深4.5米的溝渠,有堅固的城牆和塔樓。接下來,定居點位於一些嚴重破壞的庫爾干人墓地。

Chirik-Rabat(V-II centuries BC and XII century)

The settlement of Chirik-Rabat is situated in 300 km from the modern city of Kzylorda in the middle of the desert of Kyzyl-kum and was discovered in 1940s.The territory of the ancient city is situated on the elevated area of oval form,which has 850 meters in length and 600 meters in width.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have revealed a two fortifi cation systems of different periods:V-II centuries BC followup by a short period in XII century.The city was surrounded by a ditch of 40 meters in length and 4,5 meters in depth with a strong walls and towers.Next the settlement were situated a few heavily devastated kurgans and burial constructions.

目錄

相關諮詢

考古

考古表示古代遺存中(尤其是原始社會)所觀察到的共同體。

「考古」這一名詞,在漢語中出現很早,如北宋時期的學者呂大臨就曾著《考古圖》(1092年)一書,但當時所謂「考古」,僅限於對一些傳世的青銅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與近代意義上的考古學含義有很大的區別。

12日公布了2015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包括: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江蘇興化、東台市蔣莊良渚文化遺址,陝西寶雞市周原遺址,漢魏洛陽城宮城太極殿遺址和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遺址。

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很早就有學者注意到進行古代遺蹟考察和古代遺物研究的重要價值。產生於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具有一定學術系統的「金石學」,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更為發達,最終形成了中國考古學的前身。以田野調查發掘為基礎的近代考古學,在中國興起較遲。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一些帝國主義國家派遣的探險家、考察隊,曾潛入中國邊疆地區進行活動。20世紀20年代後期,中國學術機關開始進行周口店、殷墟等遺址的發掘,標誌着中國考古學[1]的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2]建立以後,調查發掘遍及全國各個地區,逐步建立起完備的中國考古學體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