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 Satie
Eric Satie,法國人,1866年出生於諾曼底。作品以鋼琴曲為主,旋律大都比較簡單卻又詭異。Gymnopedie NO.1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乍聽起來溫柔寧靜,再一細品,卻又讓人感覺分外難受,仿佛有一種奇特的不平衡感。Satie是個非常古怪的人,因此雖與Debussy同處一個時代,人氣卻要低上許多。儘管這樣,在今天他還是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同。岩井俊二的電影《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岩井便對他的音樂推崇至極,將其與Debussy一起奉為「以太音樂」的鼻祖,足可見當代藝術家對他的重視。 satie個人資料姓名:Eric Satie
故鄉:諾曼底
擅長樂器:鋼琴
代表作之一:《Gymnopedie NO.1》
目錄
關於satie的怪事
1. 酷愛收集雨傘(據說他小小的房間裡擺了一百把傘)
2. 身為鋼琴家,但親朋好友均表示從未聽他彈過琴(據說死後人們還發現他家
的鋼琴上蒙着厚厚一層灰塵)
3. 專給自己的曲子取一些怪名字,
譬如「乾涸的胚胎」「軟趴趴前奏曲」「樹林裡一個胖胖好好先生的速寫與媚態」等等
4. 手寫的琴譜除了最早期的以外,從不加小節線
5. 琴譜上還寫了一堆他本人稀奇古怪的批註,
比如:「light as an egg 指尖要輕得像一隻蛋」
「here comes the lantern燈要亮起來了」
「open your head 打開你的腦子」
「play like a nightingale with a toothache要彈得有如一隻
患有牙痛的夜鶯?」
「work it out yourself 自己動腦筋想」
satie介紹
十九世紀末,走過黃金顛峰的浪漫主義音樂儘管如天邊的晚霞,餘暉仍然耀眼,但不少音樂家已敏銳地感覺到,這種壟斷樂壇的風格和手段已不能讓他們盡抒胸臆。要表現更複雜的內心和音響,就要有新的技法和區別於傳統的音樂語言。果然進入二十世紀後便先後湧現出德彪西、勛伯格、斯托克豪森和凱奇等—個比—個叛逆的音樂家,各種流派學說更多如過江之鯽讓人「耳」花繚乩。至於身處時代交替中的法國作曲家薩蒂,他以神秘的風格和怪異的曲名向我們講述出他內心的迷惘和尋覓,並展露了具特立獨行的性格。 埃里克·薩蒂(Erik Satie)1866年出生於法國的翁弗勒爾,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蘇格蘭人。他7歲時開始學彈鋼琴,13歲時被父親帶到巴黎並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據說,薩蒂早年雖有音樂天賦,但卻生性不羈,不喜歡接受嚴格的正規訓練,因而雖在音樂學院斷斷續續地讀了幾年,但成績都不太好。不過在此期間.他卻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鋼琴作品,編號為作品62號。1886年薩蒂因應徵入伍而中斷學業,兩年後退役在巴黎的幾家餐館中以彈奏鋼琴為生。1888年他寫了最著名的鋼琴作品《裸體歌舞》,並在差不多的時間與尚未成名的德彪西相識,其新穎的和聲手法使德彪西大受啟發。之後,薩蒂加入了一個神秘的玫瑰十字教派,並為該教派創作樂曲,如《來自玫瑰與十字架的鐘聲》、《玫瑰與十字架的第—思考》等。此後他似乎才思枯竭,十多年的時間只寫了為數不多的幾首作品,直到1903年寫出了《梨形曲》。1905年年近40的薩蒂突然入讀聖詠學院師從著名作曲家丹弟和魯塞爾學習作曲理論。同年受到聽眾的認同。三年的學院生涯沒白過,離校後薩蒂的技藝有了長足的進步。1910年開始已有一些年青音樂家被他吸引,由奧里克、迪雷、奧涅格、米約、普朗克和塔耶弗爾組成的「六人團」(Le Six)對他更是頂禮膜拜。深受其影響。1917年采爵士樂節奏並在配器中加入廠打字機、輪船氣笛和警報器聲響的芭蕾舞劇《遊行》(Parde)問世,從此一舉成名,此時的薩蒂已是5l歲的老人了,可謂大器晚成。 薩蒂的創作雖難脫浪漫派的痕跡,卻有着十分另類的特色,與同時期的法國作曲家德彪西、拉威爾一樣,他們都力圖擺脫瓦格納的音響,突破浪漫主義的窠臼探尋新的音樂詞彙。他的音樂簡潔洗鍊、銳意創新,不但有《裸體歌舞》、《古老和即時的時刻》、《梨形曲》、《木製胖婦人的素描和媚態》等獨樹一幟的標題,也用了許多前無古人的新技法,但聽起來卻絕不像勛伯格、斯托克豪森等先鋒派音樂那麼「難聽」、他不是用大量半音音階模糊或取消調性的手法去表現樂思,而是用取消小節讓節奏變形,在樂句結束時不作「解決」等技術來處理音樂。因此給人感覺不僅沒有刺耳的歇斯底里,反如一幀幀若隱若現的圖景,在記憶中交錯轉換。在某些作品中與德彪西的音樂有異曲同工之趣。薩蒂和德彪西是同時代人,但薩蒂專注宗教、心無旁騖;德彪西卻熱衷名利,喜好交結,因此今日論名頭德彪西就比薩蒂響多了。 很多人深信,這一切不光是因為他那怪異的才智,同時也是他故意用於冒犯當時的音樂評論人的。眾所周知 Satie 討厭樂評人,而樂評們也不喜歡他。不過,薩蒂對後輩音樂家還是有相當影響的,法國的「六人團」就將他尊為「教父」,而以後的亨德米特乃至奧地利的勛伯格,都可以從他們身上找到薩蒂的痕跡。美國實驗音樂家凱奇也自稱受到過薩蒂的影響。 凡是彈奏過他的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愛給作品演奏方式標註一些古怪的指引。那些指引是作曲家專門為彈奏他作品的人寫的:「給某某。我禁止任何人在彈奏作品的時候大聲讀出這些文字。無論誰斗膽違反我的指引都將引起我的憤慨。誰也不能例外。」 Satie 還是個收藏家。有一次別人問他想要什麼生日禮物,他回答說:「那天我看見一塊漂亮的手帕……」他死後,人們在他的衣櫥里發現84塊一模一樣的手帕,還有12套一模一樣的天鵝絨服裝,以及成打的雨傘。 Satie 被視為局外人,一匹追尋自己理想的孤獨的狼。例如他修建了自己的教堂。如此一來,他極度重視自己的隱私,從不讓別人參觀他在 Arceuil 的住所,他在那裡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27年。在他一生中人們只知道唯一的一段感情關係——他在1893年跟一名模特、同時也是畫家和鞦韆藝人 Suzanne Valadon 的熱烈的愛情。 Satie 作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為了自己的音樂和自己的理想而活着。他從不看重金錢,過了許多年窮.困的生活。他從不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他覺得某人是個混蛋,他會很直率地說出來(而不顧及後果會如何)。 Satie 的 音 樂 薩蒂留下的音樂作品並不算很少,除了戲劇音樂和管弦樂,光鋼琴獨奏曲(包括改編曲)就約有150。在早期作品作品中,寫於1888年的《裸體舞》(Gymnopedies)是其代表作。這是—組由三首小曲組成的套曲,演奏時間總共也只有7分多鐘。曲名原是指古希臘裸體男子所跳的一種儀式舞蹈,據薩蒂自己說是他當時讀了法國作家福樓拜的《薩朗波》產生靈感而作的。樂曲優美而神秘、柔和而惆悵的意境恍如將聽者帶到廣袤的荒野,躺在鬆軟的草地上仰望着神秘的夏夜星空。1889至1897年創作的6首《玄秘曲》(Gnossiennes)被看成是《裸體歌舞》的姐妹篇,音樂空靈清澄,頗具東方色彩,技法也更體現出薩蒂的創新精神,節拍號和小節線的消失模糊了旋律行進中的節奏。使音樂顯得飄忽與不穩而更具流動性。 《來自玫瑰與十字架的第一鐘聲》(Sonneries de la Rose+Croix)是薩蒂在加入玫瑰十字教派後不久寫的,這組曲子除了無節拍號、小節線和終止符外,作者在編織樂曲結構時還精心地運用了「黃金分割率」,將段落與節拍數的比率配置得十分巧妙,從而體現出他獨特的美學趣味。如果說以上的作品還只是作曲家純粹對技巧的探索,那麼《神秘的一頁》(Pages mystiques)中的《煩惱》(Vexations)則是讓人目瞪口呆的驚人之舉,《神秘的一頁》由3首短曲組成,《煩惱》是其中的第2首,彈奏時間其實只有一分鐘左右,但作曲者卻在樂譜上標示:「這個主題要連續彈奏840次,建議演奏者在最安靜的環境中一動不動穩坐着事先練習。」這是作曲者對音樂的「新發現」,還是故作驚人的幽默調侃就無從稽考了,據說也真有人遵從薩蒂的「指示」去演出並取得成功,實測需時18小時40分。筆者孤陋寡聞未曾得見,買到的CD也不太「正宗」,幸而現今科技昌明,各位看官若要領略這種「煩惱」,只要按下CD機的「反覆播放」鍵即可。 薩蒂後期的作品有人評價說是沉溺於怪異的標題的文字遊戲,音樂缺乏靈感。其實也不盡然,1914年的《運動項目與嬉遊曲》(Sports et diverlissements)就是部頗有靈氣的作品。這部作品是出版商為—組水彩畫而向薩蒂約寫的,開始時他競嫌報酬過高而拒絕接受,直到後來降低了價錢才答應下來,不久他就交出了這套多達21首小曲的曲集。該曲集每首以—種運動項目或遊戲名稱作標題,如「鞦韆」、「賽跑」、「高爾夫」、「網球」、「垂釣」、「駕車」、「海浴」等,每首大都不超過一分鐘,雖不是浪漫音畫卻也意像紛呈千姿百態,是套旋律優美,風格清新的標題音樂曲集。另外,1917年寫的《官僚小奏嗚曲》(Sonatine Bureaucratique)也別具意趣,它取材於意大利作曲家克列門第(Clementi)的一首供初學者練習用的鋼琴小奏嗚曲Op36 No.1,這首樂曲由於技巧簡單勻稱、旋律優美流暢而廣受學琴者和鋼琴教師喜愛,因而幾乎每個學鋼琴的人都彈過這首作品。薩蒂在這裡幾乎將整首樂曲拿過來加以變形。樂曲風趣幽默,不禁令人想起聖桑的《動物狂歡節》里的「鋼琴家」。 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寧靜安詳的《Gymnopédies》(「裸體歌舞」,三首相似的鋼琴曲)、神秘的《Vexations》(要求重複840次的短鋼琴曲)、廣受歡迎的《Trois Morceaux en forme de Poire》(鋼琴二重奏)、芭蕾舞曲《Parade》(起用了一些很古.怪的樂器)、和芭蕾舞曲《Relache》(配上一系列電影鏡頭)。 Satie 的作品直到1960年代以前都不太為人知、並且一直被低估。幸好此後他漸漸得到了應有的聲譽。
浪漫主義音樂餘暉籠罩之下的薩蒂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時代交替中的叛逆者,他既是新古典主義的先導,又是印象主義的萌芽,他的音樂以簡單的旋律、神秘的風格、怪異的曲名、千姿百態的意象敘說着其內心的孤獨與迷惘,在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顯示出了不平凡的冷峻。本書力圖展現的便是這位曾被時代忽略最終終與時代再度相逢的只為音樂而存在的音樂家苦苦追尋自己理想的特立獨行的人生與藝術創作歷程。孤獨是他珍藏一生的秘密,憑藉這種在音樂史上獨一無二的「孤獨」,人們可以立即辨認出他的作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