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s Cziffra
Georges Cziffra(1921年11月5日-1994年1月15日),法籍匈牙利鋼琴家。
其在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學院師從費倫希學習鋼琴,曾獲得匈牙利李斯特大獎。1994年1月15日,Georges Cziffra在法國桑利逝世。
目錄
基本內容
法籍匈牙利鋼琴家,1994年逝於法國桑利。Cziffra由父親啟蒙學琴,最初公開演奏是在馬戲團的表演,當時Cziffra只有五歲。九歲在家鄉跟隨杜南憶學琴,1933年開始在匈牙利、荷蘭、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其它國家演出。Cziffra在二次世界大戰因入伍而被迫中斷鋼琴學業,1941年被俘。戰爭結束後,Cziffra從1947年繼續他的鋼琴學業,在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學院師從費倫希(Gyorgy Fernczy),課餘在酒吧里演奏維生。1953年才獲釋,1955年成為匈牙利「李斯特大獎」首位非作曲家得主。1956年投奔到維也納後,Cziffra於次年在當地成功登台演出。他以過去的演出資歷及傑出唱片錄音成為世界各大重要音樂都市的常客。Cziffra後來雖歸化法國,但他的音樂卻無疑仍忠實保留匈牙利的浪漫氣質。
一生交錯着喜悅與悲劇的鋼琴家Cziffra一定會被視為本世紀鋼琴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部份。Cziffra的聲譽竄起於五十和六十年代間,當時痛苦的世界大戰剛結束,藝術環境百廢待興,Cziffra以自己的能力得到聲名與「李斯特偶像終結者」的形象。從少年時期開始,這位出身吉普賽家庭的早熟男孩就成為音樂美學攻擊的目標。但他對這種與生俱來的種族岐視與鋼琴詮釋風格偏見從不退縮。
也許Cziffra自由主觀的詮釋的方法,確實違反戰後以德國文化圈為中心的音樂美學主流標準。當時新一代評論家和作曲家的共通想法是重視音樂的正統性、嚴整性,排斥浪漫名家式的演奏和曲目,包括後期浪漫巨匠拉赫曼尼諾夫等。李斯特代表的民族主義、拉赫曼尼諾夫代表的享樂主義、浪漫主義,注重音樂華麗與美,都不是本世紀後半最初二十年的樂壇主流。諸如名作改編、變奏和即興演奏,也不受音樂廳和錄音室所觀迎,Cziffra無可避免成為當時鋼琴社會的邊緣人。
Cziffra的時代一定會來臨,他肯定能在鋼琴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藝術、追求音樂的純真態度,溫暖而不因循,並在某些極端例子把樂曲帶到白熱境界…,都會在下個世代被理解和欣賞。他在唱片和影片上所留下來的紀錄雖不夠豐富,卻己足夠保存他活生生的形像,讓後人記得這位偉大鋼琴家的憂鬱,浪漫但又強大的音樂馴服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