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KL信息量法是中國科技名詞,屬於科技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目錄

名詞解釋

K-L信息量法是本世紀中葉,由Kull-back和Leibler提出,用以判定兩個概率分布的接近程度。其原理是以基準序列理論分布,備選指標為樣本分布,不斷變化備選指標與基準序列時差,計算K-L信息量。K-L信息量最小時對應的時差數確定為備選指標的最終時差。

對於偶然的帶有隨機性的現象,通常可以認為是服從某一概率分布的隨機變量的一些實現值。如果已知(或假設)真正的概率分布,而希望估計我們選擇的概率模型與這一真的概率分布相近似的程度,從而估計模型的好壞,就需要一個度量,這就是Kullback-Leibler信息量,即K-L信息量。

在實際的應用中,是以一個重要的,能夠敏感的反映當前經濟活動的經濟指標作為基準指標。對於每個選取的經濟指標相對於基準指標前後移動若干個月,計算K-L信息量的值。K-L信息量越小,說明真實概率分布與模型概率分布越接近,對應的移動月數就是該指標的延遲月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