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目錄

SCI - 科學引文索引

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簡稱 SCI )於1957 年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簡稱 ISI)在美國費城創辦,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數據庫。SCI(科學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SCI最為重要,創辦人為尤金·加菲爾德(Eugene Garfield, September 16,1925~ February 26,2017)。

基本信息

引文(Citation)和來源文獻(Source Item): 一篇文章的參考文獻稱為引文,該篇文章稱為來源文獻。刊載來源文獻的期刊或專著叢書等稱為來源出版物(Source Publications)。被引作者或引文作者(Cited Author):即參考文獻的作者。

期刊介紹

SCI是美國《科學引文索引》的英文簡稱,其全稱為:Science Citatio 創刊於1961年,它是根據現代情報學家加菲爾德(Engene Garfield) 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而創立的。時至今日加菲爾德仍是SCI主編之一。SCI是由ISI(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nc.)美國科學情報所出版。現為雙月刊。ISI除了出版SCI外,還有聯機型據SCISEARCH。ISTP(Index to Scientific &Technical Proceeding)也由其出版。

SCI是一部國際性索引,包括有:自然科學、生物、醫學、農業、技術和行為科學等,主要側重基礎科學。所選用的刊物來源於94個類、40多個國家、50多種文字,這些國家主要有美國、英國、荷蘭、德國、俄羅斯、法國、日本、加拿大等,也收錄一定數量的中國刊物。

SCI涵蓋很多分類,醫學,生物,自然科學,物理,化學,金融,藝術等等,相當於是人類文明的圖書館,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科研價值。

編排結構

整體結構

SCI每年出六期,現每期有 A、B、C、D、E、F六冊。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SCI的引文索引由著者引文索引、團體著者引文索引、匿名引文索引、專利引文索引四部分組成。

1.著者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 : Authors)該索引按引文著者姓名字順編排,可查到某著者的文獻被人引用的情況。

引文索引的用途:可查到某位著者的文章被何人引用,有幾篇文章被多少人多少次引用,可統計出每篇文章被引用的頻率,用來評價科研人員的學術水平和某篇文章的質量。通過論文之間的引證關係,可以了解同行的研究動態和進展。通過引文索引還可做循環檢索,即把所查到的引用著者當作被引用著者,這樣就能查到更多更新的相關文獻。

2.團體著者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 : Corporate Author Index)這部分是1996年第2期起增設的,以當期收錄的被引文獻的第一團體機構名稱為檢索標目,提供從已知機構名入手,檢索該機構曾於何時何處發表的文章被引用的情況。

3.匿名引文索引 (Citation Index : Anonymous)有些文獻,如編輯部文章、按語、校正、通訊、會議文獻等,也可作為引文被人引用,因無著者姓名,這些被引文獻集中編成匿名引文索引。它按引文出版物名稱的字順排列,同名出版物按出版年、卷先後順序排列。

4.專利引文索引(Patent Citation Index)如果引文是專利文獻,則編入專利著者引文索引。該索引按專利號數字大小排列,用於查找引用某項專利的文獻,了解該專利有什麼新的應用和改進。同時,可了解某項專利被引用的次數,從而評價專利的價值。

收錄範圍

印刷版(SCI) 雙月刊3,500種

聯機版(SciSearch) 周更新5,600種

光盤版(帶文摘)(SCICDE) 月更新3,500種(同印刷版)

網絡版(SCIExpanded) 周更新5,600種(同聯機版)

積極評價

2008年12月9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2007年,SCI收錄的中國科技論文數達94800篇,比2006年增長33.5%,占世界份額的7.5%,排在世界第三位,僅處於美國和英國之後。

SCI是美國《科學引文索引》的英文簡稱,其全稱為Science Citation Index,創刊於1961年,是根據現代情報學家加菲爾德(Engene Garfield) 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創立的。

就其本身而言,SCI最重要的功能是幫助科技人員獲取需要的文獻信息,這也是編輯該部索引的主要意圖。

SCI的優點是引文功能,在這裡,讀者能很快了解到某一作者的某篇論文是否被他人引用過,通過引文次數可以了解某一學科的發展過程。另外,使用SCI還可以了解到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信息,如:有沒有關於某一課題的評論,某一理論有沒有被證實,某方面的工作有沒有被擴展,某一方法有沒有被改善,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創新性等等。因此,SCI也具有反映科技論文質量和學術水平的功能。

SCI的這些優點對科技工作者查閱最新文獻、跟蹤國際學術前沿、科研立項以及在具體的課題研究中及時了解國際動態都有很大幫助。

上世紀80年代末,南京大學首先將SCI引入科研評價體系,從某種意義上開啟了中國科研評價的定量時代。這件事與198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並引入由科學共同體內專家,以民主決策方式決定科學基金分配的同行評議機制一起,表明我國對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的評價以行政手段為主,評價結果以行政級別的形式體現,並按相應行政級別享有國家投入和待遇的行政評議階段結束了。

據南京大學當時的校長曲欽岳院士介紹,這樣做主要基於兩個原因:一是當時處於轉型期,國內學術界存在各種不正之風,缺少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二是某些專業國內專家很少,國際上通行的同行評議不現實。引入SCI的目的,是用量化指標引導科研人員注意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提高學校的學術競爭力。

南京大學的做法在當時取得了明顯成效。上世紀90年代,南京大學SCI論文數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1995年10月,美國著名的《科學》雜誌在其《中國科學》專刊中,介紹了南京大學的這一做法。

在當時社會誠信普遍缺失、科研評價中摻雜大量人情等主觀因素的現實情境下,SCI因其相對客觀的評價標準及其相對超脫的國際「身份」,迅速被國內科學界當成一個可以儘量避免人為因素影響的科研評價標準,並逐步擁有了某種權威地位。可以說,近20年來,我國自然科學研究的發展歷程在相當程度上也是一個SCI在國內落地生根、枝繁葉茂的過程。

科學影響

科學引文索引以布拉德福 (S. C. Bradford)文獻離散律理論、以加菲爾德 (Eugene Garfield )引文分析理論為主要基礎,通過論文的被引用頻次等的統計,對學術期刊和科研成果進行多方位的評價研究,從而評判一個國家或地區、科研單位、個人的科研產出績效,來反映其在國際上的學術水平。因此,SCI是目前國際上被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

科學引文索引以其獨特的引證途徑和綜合全面的科學數據,通過大量的引文進行統計,然後得出某期刊某論文在某學科內的影響因子、被引頻次、即時指數等量化指標來對期刊、論文等進行排行,被引頻次高,說明該論文在它所研究的領域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國際同行重視,學術水平高。由於SCI收錄的論文主要是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領域,所以SCI指標主要適用於評價基礎研究的成果。而基礎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現形式是學術論文,所以,如何評價基礎研究成果也就常常簡化為如何評價論文所承載的內容對科學知識進展的影響。

科學引文索引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檢索性刊物之一,也是文獻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的重要工具。通過引文檢索功能可查找相關研究課題早期、當時和最近的學術文獻,同時獲取論文摘要;可以看到所引用參考文獻的記錄、被引用情況及相關文獻的記錄。

科學看待

綜合評價或許是科學評價方法的發展方向,但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深思:不同個體對科學評價結果有不同的反應和不同的利用方式;一刀切地要求所有的組織和機構採用同一種標準的做法是不現實也不可能的。

如何針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科技產業化等不同類型科學技術活動的特點,確定不同的評價目標、內容和標準,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和指標成為一個現實命題。

在2003年5月15日由科技部、中國科學院等五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決定》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官方的考量。《決定》詳細區分了各種科技活動的具體評價方法:

戰略性基礎研究的評價要以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中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為導向,突出國家目標與科學發展目標的有機結合,以科學技術前沿的原始性創新和集成性創新、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的實質性貢獻以及優秀人才培養為主要評價標準。

自由探索性基礎研究的評價要以科學發展目標為導向,主要以新發現、新概念、新理論和新方法等原始創新性成果和創新性人才的培養為評價標準,注重原始性創新和科研人員的創新潛力,鼓勵探索,寬容失敗。

應用研究的評價應緊密結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以技術推動和市場牽引為導向。以技術理論、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核心高技術的創新與集成水平、自主知識產權(專利、版權、標準、專有技術等)的產出、潛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要素為主要評價標準。

無論是用SCI、EI還是用影響因子等計量性指標來進行學術成就的評價,如果只是就其本身的合理性來爭論,可能不會有任何結果。

就外行決策來看,對投資方而言,如要對某個研究項目投資,他當然關心有關人員的SCI、EI、影響因子等計量性指標。如果有多個可供選擇的群體,一般地說是選在指標上有優勢的群體。

這是無可厚非的選擇。因而,就外行決策來看,對投資方而言,這是合理的決策。

因而也就不難理解,無論科技界如何批評這類辦法,這種評價還是在進行。

就內行決策來看,如要對某個研究項目開展研究,最一般的選擇是採用「專家評論」,或「同行評議」,或其他類似的辦法。

這兩類評判方法各有優勢。但都有大的缺陷。因而,很多情況下是分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