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半坡遗址

移除 8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97年,[[西安市]]政府将半坡博物馆评定为“西安旅游十大景”之一,半坡遗址为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3月,半坡遗址进行回填保护<ref>[http://news.sina.com.cn/c/2006-02-10/09598170689s.shtml 半坡遗址清理保护性回填文物50天后与游客见面],新浪,2006 年02月10日09:59-02-10</ref>。
*2006年,半坡遗址重新开放。
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具有原始村落风格的大门装饰,鱼池中耸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遗址大厅正面郭沫若题写的“半坡遗趾”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都为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平添了一种情趣,使人们产生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艺术的真情实感,此情此景,常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
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人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和石器。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该馆现有陈列室三个,遗址大厅一个。在这里,您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ref>[https://xian.qq.com/a/20130929/012834.htm 母系氏族发源地——半坡],腾讯 ·大秦网2013网,2013-09-29 19:43</ref>。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馆陈列的有机延伸。它以积极保护遗址为前提,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将珍贵的遗产从地下搬到地上,立体地再现人类母系氏族社会。它丰富博物馆的内涵,弘扬[[华夏]]悠久文化历史,荟萃了[[黄河]]流域史前艺术、风俗人情、民居田园的生活。它发挥了[[文物]]的优势,集科研、考古、教学、旅游、娱乐于一体,被中外游客誉为“华夏第一村”。
===葬具===
发现250座。埋葬小孩的瓮棺葬73座,均在居住区内房子周围,以[[钵]]、[[盆]]与[[瓮]]或两瓮相对扣为葬具,往往在葬具器盖的底部有意识凿一小孔,似为灵魂出入口<ref>[http://news.sina.com.cn/s/2005-09-28/08297054599s.shtml 哇 半坡人原来这么帅(图)],新浪,2005 年09月28日08:29-09-28</ref>。
小孩土坑墓3座,其中1座使用木板作葬具,并有较丰富而精致的[[随葬品]]。这是半坡遗址中发现的唯一有木板葬具的墓成人墓葬均为浅竖穴墓坑,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北,也有少数二次葬、屈肢葬和俯身葬,另有2座同性合葬墓。
《[[墨子·辞过]]》中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室高足以辟湿润,边足以围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古代社会中的“前朝后寝”的宫室正是源于半坡这种“前堂后室”的大房子,以大房为中心,四周围绕众多小房屋。
半坡晚期的方形房屋,是从早期的“半地穴式”发展而来的。这种雳屋完全用椽、木板和粘土混合建筑而成。整个房子用12根木桩支撑,木柱排列3行,每行4根,形成规整的柱网,初具“间”的雏形,它是我国以间架木为单位的“墙倒屋不塌”的古典木构框架式建筑<ref>[http://www.naic.org.cn/html/2017/gjjy_1205/34110.html “墙倒屋不塌”的古建筑 是怎样的建筑艺术?], 来源: 古建中国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桑海刚</ref>。
半坡遗址居住区占地约30000平方米,其布局是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中心,中小型房屋窑穴等散布周围,其外围环绕一条大型壕沟。遗址发掘出房屋46座,可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每种又各有半地穴和地面上木架建筑两类。与房子相关的遗迹还有柱洞和灶坑,半坡遗址发现柱洞200余个,都属于泥圈柱洞。灶坑共发现89个,其中42个保存较好,在灶坑附近或里面,往往有大量完整的陶器,多为炊煮用的[[粗陶罐]]或饮食用的[[细陶钵]]。
276,6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