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西社镇

移除 3,098 位元組, 4 年前
民俗文化
稷峰镇·西社镇·化峪镇·翟店镇·清河镇·蔡村乡·太阳乡
 
==民俗文化==
 
===高跷走兽艺术===
 
是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庙会文化活动的一种表演形式。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出现在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中,经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高跷]]走兽由兽头、兽身和表演人员组成,表演时二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演员负重荷,按曲牌节拍行走。辅助配乐由锣鼓、花鼓等打击乐器组成。人及兽的造形奇特,在鼓乐声中列阵行进时,气势宏伟,十分壮观。现有的走兽形象基本都由古时流传下来,虽经多次修补,原貌仍存。其兽头和兽身由技术很高的艺人做出模型,用麻丝、麻纸、细绳、细竹、铁丝、布料等缝制和绑缚而成,并涂以五颜六色,外形威武而精美。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分为南、北阳城,北阳城的走兽包括:[[独角兽]]、[[貅狼]]、[[麒麟]]、[[竹马]]、[[猫]]等,南阳城的走兽包括:[[黑狸虎]]、[[梅花鹿]]、[[貘]]等。
 
高跷走兽这一民间舞蹈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谐,同时还体现了当地老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时下,高跷走兽这一民间舞蹈活动面临青黄不接的状况,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抢救和传承。
 
===高台花鼓===
 
相传远古时代,圣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樯,开启了[[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乐祭拜由此而生。千百年来,人们沿用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谷丰登。由传统稷山花鼓发展演变的稷山高台花鼓赋予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新的生机。
 
在稷山县,[[花鼓]]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逢年过节、[[赶庙会]]、[[闹红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场所就一定有花鼓表演。[[稷山高台花鼓]]明清时已形成规模和体系,现以[[桐上花鼓]]、[[东蒲花鼓]]、稷山安福艺校花鼓最具代表性。
 
稷山花鼓最初的打法是:着男式表演服装的演员为核心人物,在舞台的中心抱鼓表演,另有四个男扮女装的配角围着他表演。乐队在旁边伴奏,而且每一个段落间还配有歌曲演唱。后来,稷山花鼓由原来的清一色男演员,演变为有女演员加入一起演出,人员逐渐增多,表演形式不断改进。抱鼓的由单人变为双人双打,跑圆场的由四人增至八人、十人。自明清以来,稷山花鼓又有了质的飞跃,演员阵容壮大了,化妆、服装更为讲究,动作技巧更为丰富,高难度技巧有蹲步劈*、[[鹞子翻身]]、凌空跃马、[[水中捞月]]、金鸡独立、[[孔雀开屏]]、秋千荡虎、倒挂金钩等,演出人员多达二三十人。在表演形式上特有的高台造型,抱鼓的成了六人三对,在表演到热潮时用十几条板凳叠摞起架,演员分层表演,难度加大、花样增多。近年来,稷山高台花鼓不断创新,表演时人数多达200余人,高台最高可加至11层。
==视频==
780,27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