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李淑君

移除 11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李淑君
| =[[File:李淑君1.jpg|缩略图|center|[https://ss0.bdstatic.com/70cFv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670620757,3841812605&fm=26&gp=0.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9D%8E%E6%B7%91%E5%90%9B%E5%8C%97%E6%96%B9%E6%98%86%E6%9B%B2%E5%90%8D%E5%AE%B6)&step_word=&hs=0&pn=6&spn=0&di=1716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1670620757%2C3841812605&os=3848533561%2C39261872&simid=61252246%2C822994243&adpicid=0&lpn=0&ln=237&fr=&fmq=1551689017118_R&fm=result&ic=&s=undefined&hd=&latest=&copyright=&se=&sme=&tab=0&width=&height=&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s11.sinaimg.cn%2Fmw690%2F001Wvzy5gy6RIsP5TWafa%26690&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s52_z%26e3Bftgw_z%26e3Bv54_z%26e3BvgAzdH3F3f6vskxz312f&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链接片来源]]]|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北方昆曲名家
| 出生日期 = 1930年
| 國籍     = 中國| 别名 = | 職業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千里送京娘》</br>《昭君出塞》</br>《玉簪记》</br>《牡丹亭》</br>《长生殿》
}}
== 家庭出身 ==
李淑君祖籍[[连云港]],父亲曾为伪军军官,抗战胜利后成为国民党军军官,在解放后的“三反”运动中逃往香港,辗转至台湾。而母亲则是父亲的姨太太。这样的出身和经历带给李淑君背负一生的“包袱”,也为她此后二十余年的[[精神疾病]] 埋下伏笔。
== 从芭蕾舞演员到昆剧演员 ==
年幼的李淑君常辗转于[[北京、上海、山东、南京]]等地。1951年,中央戏剧学院舞研班招生,正在北京辅仁大学读一年级的李淑君因为看过芭蕾舞剧《和平鸽》,对芭蕾艺术充满喜爱和热情,于是放弃了学业,投身于[[芭蕾舞和民族民间舞蹈]] 的各种学习。
虽然因喜爱芭蕾而学舞蹈,但李淑君最初却以[[民歌歌手成名]] 。因为常年至全国各地学习民间舞蹈,李淑君不仅随队去过[[云南学习花灯戏]],之后又在[[辽宁海城学习二人转]],并学会了《瞧情郎》一曲,因为音色甜美,李淑君凭借此曲一举成名。
[[File:李淑君剧照.jpg|缩略图|左|250px[https://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888256944,2049713663&fm=26&gp=0.jpg 原圖鏈接]]]  
1954年,中央实验歌剧院来中央戏剧学院挑选演员,恰逢毕业的李淑君于是来到[[中央实验歌剧院民间戏曲团]],除继续演唱民歌外,也开始学习各种传统戏曲。虽然当时中戏也挽留了李淑君,并表示可以送她去苏联继续学习芭蕾,但李淑君却选择了自己更偏爱的“载歌载舞”的艺术。
当时的中央实验歌剧院民间戏曲团号称“总戏曲团”,目标是以中国戏曲为基础创建中国新歌剧。因此,李淑君便有机会去各地学习地方戏曲,[[闽剧《钗头凤》、豫剧《红娘》 、孕育于福建泉州的梨园戏《陈三五娘》]],都成为了她日后艺术生涯的滋养。在此期间,李淑君有机会先后向昆剧名家[[韩世昌、马祥麟]]和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等学艺。
1956年,新编昆剧《十五贯》晋京演出,被周总理提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当年11月,上海举办了全国昆剧观摩演出。在这次南北昆会演中,李淑君临时向马祥麟学演了《昭君出塞》,作为青年主演出现在昆剧舞台上,从而奠定了此后她在北方昆曲以及昆曲界的位置。1957年[[北方昆曲剧院成立]]。李淑君等歌剧院演员都转入北方昆曲剧院,李淑君从此成为了一名昆剧演员。而因为芭蕾、歌剧再到昆曲的“出身”,也为李淑君奠定了一种表演纯朴大方,演唱带有歌剧痕迹的舞台风格。
在这些剧目中,《李慧娘》和《红霞》都曾成为席卷中国社会的大事件,而《李慧娘》更曾引起“有鬼无害论”的大讨论,被认为是“文化大革命”的先声。有“南有《十五贯》,北有《李慧娘》”之称。
在这十年间,李淑君一直尝试将[[ 民歌的唱腔糅入昆曲之中]] ,声音高亢、音色甜美,常被赞许为“仙乐”。她曾为话剧《蔡文姬》中的“胡笳十八拍”配唱。还为电影《桃花扇》配唱插曲,这些插曲融入了梨园戏等民间戏曲元素,李淑君的演唱又开始由带有歌剧特点之唱腔向传统昆曲转换,电影《[[桃花扇]]》插曲也是她在昆曲演唱艺术上的高峰。 
文革期间
15,9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