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5
次編輯
變更
B型肝炎
,無編輯摘要
'''B型肝炎''',簡稱'''B肝''',是由B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臟疾病。初次感染時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少數人會有急性症狀如噁心嘔吐、 [[ 黃疸 ]] 、疲倦、茶色尿以及腹痛等,潛伏期可以從30天至180天不等,平均約75天。
==疾病認知==
===概述===
'''B型肝炎'''是國人肝病的最大宗,每年約有7000人死於肝癌,有6至7成是B型肝炎引起。根據衛生署歷年統計,全國十大死因,慢性肝病及 [[ 肝硬化 ]] 年年上榜,其中絕大多數是病毒性B型感染。
肝炎是一種因肝臟細胞發炎,導致肝細胞損傷的肝臟疾病。引起肝炎的原因很多,如果是由B型肝炎病毒感染所造成的肝炎,就稱為B型肝炎。 發病通常不明顯,症狀包括厭食、隱約的腹部不適、噁心、嘔吐等,有時會有關節痛、出疹、黃疸或輕微發燒。
疾病的嚴重度可從僅有血清檢驗才能測出之無症狀感染,到會引發致命情況的猛爆性肝炎。 [[ 臺灣 ]] 於B型肝炎預防接種計畫實施前,一般成人帶原率約為15%~20%,自1984年7月起針對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母親之新生兒實施B型肝炎疫苗注射計畫,1986年7月起全面實施嬰幼兒B型肝炎預防接種,經長期推動實施後,我國六歲兒童B型肝炎帶原率由1989年10.5%顯著下降至2007年0.8%。
===致病原===
===病毒分佈===
B型肝炎病毒的亞型與地理分布有關,例如, [[ 中國 ]] 人所感染的B型肝炎病毒多半是ad型,而ay型則約為5%左右;南方人主要是adw型,北方人則有不少是adr型;臺灣則以adw型為主。對某種亞型的保護力也可抵禦其他亞型的B型肝炎病毒。另一與B型肝炎有關的抗原,B型肝炎e抗原(HBeAg),為一種可溶解的蛋白質,是B型肝炎病毒核心新陳代謝的次成分。B型肝炎病毒內尚存有去氧核醣核酸聚合酶(DNA polymerase),在細胞內以反轉錄複製表現。一般以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核心抗體(anti-HBc)及e抗體(anti-HBe)來分別表示對應於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及e抗原(HBeAg)之抗體。
==流行病學==
==傳染窩==
自然界中B型肝炎病毒傳染的動物宿主目前尚未確定,已知人類與 [[ 黑猩猩 ]] 有感受性(Susceptible)。在 [[ 東南亞 ]] 國家及遠東地區,新生兒周產期感染是重要傳染途徑,尤其是經由B型肝炎表面抗原及e抗原兩項檢驗皆陽性母親,於生產前後傳染給新生兒。嬰兒經由母親垂直感染後,90%的機率成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5歲後才感染B肝者,長大後只有不到10%會成為慢性帶原者。
B型肝炎初次感染造成的急性症狀,持續數週後即會消退,極少數會造成死亡或嚴重併發症。雖然大部分慢性肝炎患者沒有症狀,但卻有機會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亦為慢性肝炎患者死因的15%至25%,
肝炎多半沒有症狀,症狀的輕重也不能藉以判斷病情嚴不嚴重,那麼究竟要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得了B型肝炎呢?最重要的還是要藉助一些醫學的檢查,其中最主要的是抽血檢查。
抽血檢驗B型肝炎的結果,需要綜合各項檢驗值來綜合判斷,如何看檢驗報告?依B型肝炎病毒標記,列舉出最常見的幾種狀況: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
! !! HBsAg !! Anti-HBs !! HBeAGg HBeAg !! Anti-HBs HBe !! 診 斷
|-
| 標記|| <big><big><big>-</big></big></big> || <big><big><big>-</big></big></big> || <big><big><big>-</big></big></big> || <big><big><big>-</big></big></big> ||
==慢性B肝==
慢性B型肝炎是國人重要的健康問題, [[ 台大醫院 ]] 內科部醫師 [[ 蘇東弘 ]] 表示,據統計,慢性肝炎、肝硬化是國人十大死因第十位。目前約170至200萬名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其中約兩成患者需治療,但若沒妥善監測或用藥物控制,慢性B肝可能會進展為肝硬化及肝癌。但因不知自己罹病、停藥、沒回診持續肝功能追蹤等因素,推估目前約兩萬人正在治療中。目前健保給付B肝用藥以3年為期。台大醫院研究發現,雖然有B肝患者在一定療程後,出現抗體有明顯改善,但也有患者停藥3個月就出現病毒反應,建議健保可因應臨床發現,適度調整B肝用藥的給付標準。台大內科部腸胃肝膽科主任 [[ 高嘉宏 ]] 則建議健保若在財務許可下,可對B肝藥物停藥條件適時修整。他認為健保未來可搭配精準醫療的分析,來找出最適合台灣B肝患者停藥的方程式。
===停藥易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