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32
次編輯
變更
新闻联播
,無編輯摘要
[[File:新闻联播2.jpg|350px|缩略图|右|<big>新闻联播</big>[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1501074773&di=e3f72b5d9c83861e0bfd11d84c2cae26&imgtype=0&src=http%3A%2F%2Fwww.zhicheng.com%2Fuploadfile%2F2017%2F1130%2F20171130093152330.jpg 原图链接][http://www.zhicheng.com/n/20171130/183861.html 来自 至诚财经网 的图片]]]
《 ''' 新闻联播 ''' 》,是 [[ 中国中央电视台 ]] 每日在北京时间晚间19:00播出的一个重点时政新闻节目。该节目于1978年1月1日启播<ref>[https://www.lssdjt.com/d/19780101.htm 《新闻联播》正式开播],历史上的今天,2007-1-1</ref>,现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 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 ]]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晚间19时并机首播。中国大陆省级地方卫视,以及绝大多数地市级、县级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也会同步转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以及部分地方广播电台也会转播该节目。新闻联播在中国大陆拥有重要影响力,被称为“中国政坛的风向标”<ref>[http://www.mnw.cn/news/china/767507.html 《新闻联播》成中国政坛风向标 直通中南海窗口],闽南网,2014-6-27</ref>。
==历史==
===启播===
1958年5月1日,根据全中国的省级电视台共同协商的意见,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当时尚未定名),向微波干线沿线10多个省级与 [[ 直辖市 ]] 级电视台提供联播讯号,每日播出时长为10 -15 ~15 分钟,只有新闻影片,没有配音。当时大部分的地方新闻影片都是以 [[ 飞机 ]] 或 [[ 火车 ]] 运送到 [[ 北京市 ]] ,加上后续的处理过程,导致时效性不彰。
1958年9月2日, [[ 北京电视台 ]] 《电视新闻》开播,是《新闻联播》的前身。
1970年,北京电视台新闻部在 [[ 合肥 ]] 、 [[ 太原 ]] 与 [[ 成都 ]] 分别开会,寻求如何加强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的供稿能力;当时北京电视台新闻部职员夏之平、朱继峰、穆昭山等都是搭乘飞机穿梭三地,故名“飞行会议”。飞行会议提出了电视新闻改革工程的“十六字方针”:“实事求是,一事一议,短小精悍,新鲜活泼。”1978年,北京电视台新闻部开会制作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的新版 [[ 片头动画 ]] ,会中决议: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定名为《新闻联播》,使用蓝底白字的片头动画。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开播,每日播出时长15分钟,起初并无出镜主播。
===更名===
1978年5月1日,经 [[ 中共中央 ]] 批准,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1978年12月31日,央视启用台内仅有的两台电子新闻采集(ENG)设备录制新闻影片,采访不久就可以播出,解决了以往使用电影胶片时常见的影音不同步、胶片黏贴处断裂等问题。1978年底,《新闻联播》主播首次面对观众, [[ 赵忠祥 ]] 成为节目开播以来第一位出镜播音员。
当时央视还有一档国际新闻节目《国际新闻》,在《新闻联播》之后播出,播映合众国际社电视新闻(UPITN)提供的新闻影片、从 [[ 香港 ]] 收录的新闻影片与新华社提供的五分钟国际简讯。1980年5月1日,《国际新闻》保留名称并入《新闻联播》,之后完全并入《新闻联播》。在此期间,各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影片改用微波干线传送至央视,《新闻联播》每日播出时长改为30分钟。
1980年7月7日起,《新闻联播》后面开始播送 [[ 中央气象台 ]] 的“天气预报”。1981年,“ [[ 青岛 ]] 会议”决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电视台的记者都是央视的“集体记者”,有责任与义务给央视供稿;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电视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
198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大时政的发布时间从20:00提前至19:00(当时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今《全国新闻联播》)的首播时间是20:00),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由此奠定《新闻联播》作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
1984年,央视在香港成立第一个驻外记者站,《新闻联播》加录 [[ 台湾 ]] 华视新闻的新闻影片,也和亚太广播联盟A、B、C区的国家与地区交换新闻影片;同年,女主播 [[ 卢静 ]] 首次在《新闻联播》中实践了“微笑播报”,虽然引起争议,但是观众反应良好。此后,《新闻联播》的女主播们几乎都沿用了“微笑播报”。
1986年1月28日,美国发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同月29日,央视台长 [[ 杨伟光 ]] 亲自拍板在《新闻联播》头条播发这一消息,打破了《新闻联播》多年不变的“先国内,后国际”的惯例。
1988年3月15日,《新闻联播》收录 [[ 香港 ]] 无线新闻的新闻影片。同日,《新闻联播》开始使用作曲家 [[ 孟卫东 ]] 创作的16秒的乐曲作为《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至今未改),播音员由1人改为2人播出,节目结束后打出编辑制作人员名单。至今,央视各节新闻,除午夜新闻以外所有制作过程一律都在彩电中心制作。
1989年6月4日,《新闻联播》对外播出 [[ 中国人民解放军 ]] 戒严部队在北京市 [[ 天安门广场 ]] 清场镇压的消息,之后当天的主播杜宪和另一名主播薛飞离开播音岗位。
1990年10月1日,《新闻联播》开始收录和播出 [[ 美 国CNN 国]]CNN 国际新闻频道的新闻影片和美国联合通讯社的新闻影片。1992年10月1日,《新闻联播》开始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播出(起初与CCTV-1并机,1998年6月1日改为凌晨重播)。另外,1990年代早期 ,CCTV,[[CCTV-2 ]] 也会同步播出《新闻联播》,后改为重播,现已取消。
《新闻联播》最早的片头问候语是“观众同志大家好”,1990年代上半期已改成“观众朋友晚上好”,目前的问候语为“各位观众晚上好”(少数情况下仍会使用“观众朋友晚上好”)
==片头曲==
早年新闻联播的 [[ 片头曲 ]] 经常做出调整,十年时间内共使用过五段音乐,其中除1984年7月1日至1985年8月31日使用的是歌曲《毛主席的伟大旗帜高高飘扬》的开头部分外,其余出处皆不可考。1988年3月,随着《新闻联播》更换片头, [[ 作曲家 ]] 孟卫东创作的片头曲开始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ref>[http://www.sohu.com/a/281245480_330146 曾创作了《同一首歌》、《新闻联播》片头曲 知名作曲家孟卫东将创作“天府之歌”] ,搜狐,2018-12-12 </ref>。现行《新闻联播》片头曲属于典型的“三段式”结构。孟卫东在接受CCTV-4《中国文艺》节目采访时表示,当时央视领导提出新的片头曲要展现“大台风范”和“国家形象”,故在音乐的开头部分借鉴了《 [[ 歌唱祖国 ]] 》首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旋律,并以此引出中间的主旋律,最后以相对柔和的结尾收尾。
2018-12-12
==不同时代的播音员也凝练着个人的时代特色。==
《新闻联播》第一代播音员以 [[ 赵忠祥 ]] 和李娟为代表。
赵忠祥播报字正腔圆、声音浑厚、态度严谨、鲜有起伏。李娟的播报风格也以严谨为主,语势略高,情感平淡。总体来看,第一代 [[ 播音员 ]] “播音腔”风格平淡、严谨。
《新闻联播》第二代播音员以李修平、[[罗京]]为代表。
康辉的新闻播报更加活泼,语势上富于变化,深受人民群众喜欢,同时播报节奏感强,声音洪亮,给人以欢快、时尚之感。[[海霞]]的新闻播报咬字清晰、声音洪亮、干脆利落,新闻播报风格大气稳重、重点突出、刚柔相济,使得观众更加理解新闻播报内容。总体来看,第三代播音员“播音腔”风格在第二代的基础上再一次突破,更加刚柔相济,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