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白喉

增加 2,549 位元組, 4 年前
增加內容
==疾病概述==
===致病原===
'''白喉''' 是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影響呼吸道(呼吸白喉),及偶爾影響皮膚(皮膚白喉),主要由細菌毒素的作用而引致。症狀取決於受感染的部位。患上呼吸白喉的患者會有發燒、喉痛、喉嚨出現一片片淺灰色的薄膜及呼吸困難。嚴重者會令呼吸道閉塞、心臟衰竭和神經受損,甚至令患者死亡患上呼吸白喉的患者會有發燒、喉痛、喉嚨出現一片片淺灰色的薄膜及呼吸困難。嚴重者會令呼吸道閉塞、心臟衰竭和神經受損,甚至令患者死亡<ref>[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20.html 白喉]香港衛生署衛生防疫中心</ref>。 白喉 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為白喉棒狀桿菌,屬於「革蘭氏陽性菌」,依培養基生長情形將菌株由集落型態分為沈重型(gravis)、輕型(mitis)、中間型(intermedius)三種,一般的沈重型菌型有毒且易引起流行,有的輕型菌亦產生高度毒素。一般通常是於接觸到致病 菌二到五 菌2-5 天後開始出現症狀,剛開始出現的症狀通常進展得較和緩,伴隨有喉嚨痛和發熱,主要侵犯扁桃腺、咽頭、喉頭、鼻等上呼吸道,偶爾亦侵犯皮膚或其他黏膜(如結膜),這些被侵犯的部位因外毒素的作用導致組織壞死,病灶處形成灰白色膜,四周伴有發炎現象,症狀可以從輕微到嚴重,患者會有發燒、喉痛、喉嚨出現一片片淺灰色的薄膜及呼吸困難。嚴重者會令呼吸道閉塞、心臟衰竭和神經受損,甚至令患者死亡。
==流行病學==
白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一般發生於15歲以下缺乏免疫力之兒童,但缺乏免疫力之成人亦可能發生。非皮膚白喉的致死率在1961年代為5~10%。白喉 一般在溫帶地區常發生於冬季,於熱帶地區則與季節變化不明顯,不顯性感染病例居多,並以皮膚白喉為主。臺灣過去流行季節係自晚秋開始,而以10、11、12月為最高,春末以後逐漸下降,直到夏季為最低。
==傳染窩==
接觸病人、帶菌者(飛沫傳染)或接觸被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污染之器具皆可造成感染,鮮奶也是重要媒介之一。
==潛伏期及可傳染期=====潛伏期===
一般是2~5天,偶爾更長。
===可傳染期===
變化不定,須俟白喉桿菌自病灶分泌物中消失才終止,通常是2週,很少會超過4週,而慢性帶菌者散播病原可達6個月以上。
==防疫措施==
防疫措施非常重要,預防傳染方法:有加強衛教宣導及預防接種疫苗。
===衛教宣導===
(3)為維持主動免疫力,國際建議每10年追加一劑Td或Tdap。
 
(4)對於嚴重免疫缺乏或感染HIV者,即使無法產生理想的免疫效果,也應比照免疫缺乏族群之接種時程來接種疫苗。
==消毒== 採終期消毒法,對 例通報患接觸物或排泄物污染之器具徹底消毒。 ===個人良好衛生習慣===於24小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觸摸扶手或門把等公共設施後;或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如咳嗽或打噴嚏後。*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紙或乾手機弄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打噴嚏或咳嗽 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 必須報告 ,然後徹底清潔雙手。* 出現呼吸道感染病徵,應戴上外科口罩,不應上班或上學,避免前往人多擠逼的 方,及應盡早向醫 主管機關 求診 通報定義:症狀包括扁桃腺 *保持均衡飲食、恆常運動 咽喉 充足休息 避免過度緊張 黏膜或 不要吸煙和避免飲酒,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立即清潔受損的 皮膚 急性 ,並用防水敷料妥善覆蓋傷口。觸摸傷口前、後須潔淨雙手。如出現 感染 症狀 主要特徵是因外 應盡早求診。 ===清潔維護環境衞生===*經常清潔和消 素致組織壞死 常接觸的表面 形成灰 如傢俱、玩具和共用物件。使用 1 比 99 稀釋家用漂 色膜 水(即把 1 份 5.25% 漂白水與 99 份清水混和)消毒,待 15 - 30 分鐘後 用水清洗 伴有發炎、喉嚨痛、輕微發熱者 抹乾。金屬表面則可用70%火酒清潔消毒 *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清理可見的污物,如呼吸道分泌物,然後用 1 2、隔離:對於 比 49 稀釋家用漂 喉個案 尤其是咽喉 即把 1 份 5.25% 漂 喉、接觸性皮膚白喉 水與 49 份清水混和 須2次細菌培養呈陰性反應為止。( 消毒被污染的地方及鄰近各處 ,待 15 - 30 別從鼻、喉取樣,2次取樣時間須間隔24小時以上 鐘後 且和最後1次 藥時距不得少於24小 水清洗並抹乾。金屬表面則可用70%火酒清潔消毒。*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前往人多擠逼或空氣流通欠佳的公眾地方;高危人士在這些地方逗留 );若無法培養,須服用抗生素14天之後才 解除隔離禁令 考慮佩戴外科口罩
===消毒=病例通報== 採終期消毒法,對病患接觸物 於24小時內必須報告當地衛生主管機關。通報定義:症狀包括扁桃腺、咽喉、鼻、黏膜 排泄物污 皮膚急性感 之器具徹底消 ,主要特徵是因外 素致組織壞死,形成灰白色膜,並伴有發炎、喉嚨痛、輕微發熱者
===檢疫===
===接觸者處理===
* (1)所有親密接觸者均須採檢送驗,以進行鼻、咽喉檢體之細菌培養,並嚴密監視7天。 * (2)曾接受預防注射之接觸者再追加一劑。未具免疫力者則視其年齡接受基礎接種。 * (3)建議所有的家戶接觸者,應給予適當的抗生素(口服紅黴素或肌肉注射盤尼西林)。 * (4)從事食品處理或與兒童相關之教保育等機構員工,應先行停止上班,直到無帶菌之虞時。\
===接觸者及感染源調查===
一般若已遵行上述接觸者處理事項,則不必再藉由擴大採檢鼻、咽喉檢體之方式,去尋找接觸者。
 
===隔離===
對於白喉個案(尤其是咽喉白喉、接觸性皮膚白喉)須2次細菌培養呈陰性反應為止。(分別從鼻、喉取樣,2次取樣時間須間隔24小時以上,且和最後1次用藥時距不得少於24小時);若無法培養,須服用抗生素14天之後才可解除隔離禁令。
==治療方法==
一旦懷疑可能染上白喉,採檢後無須等待細菌學檢驗確定,即立刻給予抗毒素,在施行之前應先做過敏試驗確定無問題後,再依症狀、持續時間長短、疾病嚴重程度以及地區環境因素,給予20,000~100,000單位不等的抗毒素;通常肌肉注射即可,但嚴重時須靜脈注射及肌肉注射合併使用。藥物方面以紅黴素及盤尼西林最有效,應在細菌培養開始後,取其一與抗毒素混合使用(但不能單獨使用抗毒素) 。一般確定的帶菌者,成人每天口服紅黴素1.0公克連續7天或肌肉注射600,000~2,000,000單位之Procaine Penicillin連續10天。至於小孩則是每天口服紅黴素40毫克/每公斤體重之劑量連續7天;或肌肉注射Procaine Penicillin,其劑量則依體重分成:10公斤以下施予300,000單位,10公斤以上施600,000單位;或注射Benzathine Penicillin 1,200,000單位,但少於27公斤的小孩則使用的劑量減半成600,000單位
===臺灣狀況=== 臺灣於1970年後疫苗品質提高 一般確定的帶菌者 從1957年的2,186例(發生率為每千萬 口1260人)降至1980年的4例(發生率為 千萬人口2天口服紅黴素1.3人) 0公克連續7天或肌肉注射600,000~2,000,000單位之Procaine Penicillin連續10天 自1981年以後,僅於1988年出現1名報告病例外, 至於小孩則是每天口服紅黴素40毫克/ 年均無疑似病例 公斤體重 報告 劑量連續7天 死亡人數 或肌肉注射Procaine Penicillin,其劑量 從1957年的220人(死亡率每千萬人口265人)降至1973年的4人(死亡率每千萬人口2.6人),自1973年 依體重分成:10公斤以下施予300,000單位,10公斤 後就沒有再出現死亡病例 上施600,000單位;或注射Benzathine Penicillin 1,200,000單位 致死率從1953年的16%降至1973年的4%。另外據過去統計,白喉罹患率自出生後6個月開始至2~5歲最高,6歲以後 但少於27公斤的小孩 急遽下降 使用的劑量減半成600,000單位
至於流行地區若以縣市區別,則白喉之發生與人口密度明顯有關聯,如臺北市過去白喉病患為最多,人口密度較高之彰化及臺北二縣亦頗多,其發生之鄉鎮市區亦均屬人口較密集之區域。 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白喉。
===國際措施===
如要前往或行經呼吸道白喉及皮膚白喉盛行之國家,必須完成預防注射,近10年內未追加含白喉類毒素之疫苗者,建議追加一劑Td或Tdap。
 
==臺灣狀況==
臺灣於1970年後疫苗品質提高,從1957年的2,186例(發生率為每千萬人口1260人)降至1980年的4例(發生率為每千萬人口2.3人)。自1981年以後,僅於1988年出現1名報告病例外,每年均無疑似病例之報告;死亡人數則從1957年的220人(死亡率每千萬人口265人)降至1973年的4人(死亡率每千萬人口2.6人),自1973年以後就沒有再出現死亡病例,致死率從1953年的16%降至1973年的4%。另外據過去統計,白喉罹患率自出生後6個月開始至2~5歲最高,6歲以後則急遽下降。
==視頻==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