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聚合模型

增加 1,640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big>聚合模型(Collective model)</big>''' 此模型將原子核視為一整體並考量外部各別核子的運動因素,藉以結合殼層模型(Shell…”
'''<big>聚合模型(Collective model)</big>''' 此模型將[[原子核]]視為一整體並考量外部各別核子的運動因素,藉以結合[[殼層模型(Shell Model)]]和[[液滴模型(Liquid Drop Model)]]兩種模型之特徵。

==<big>'''發展'''</big>==
由波爾(Niels bohr)和莫特森(Mottelson)兩人於1950年代初期所發展出來。

=='''<big>應用</big>'''==
此種聚合模型可以成功的解釋非奇異數核子的[[旋轉能階(Rotational Energy Level)]]。對於核子與核子間[[庫倫力激發(Coulombic Excitation)]]所引起的反應截面(Cross Section)以及特定型態的[[加馬轉移(Gamma Transitation)]]等之預測,可獲得好的結果。除此之外,此模型亦可用來解釋所觀察到的非奇異數核子的[[原子核磁矩(Magnetic Moments)]]、[[荷電性]]相關的[[四極矩(Quadruple Moments)]]以及[[異構物躍遷(Isomeric Transition)]]。<ref> {{Cite book | author = 葉錫溶、蔡長書| title =放射化學 | | publisher = 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date = 西元2012年9月15日| pages = 第15頁| ISBN = 978-986-236-585-4 | accessdate = 2020年2月17日|| language = 繁體中文 | quote =聚合模型 }} </ref>幾何學為基礎的球殼模型(Shell Model)及以代數學為基礎的集合模型(Collective Model)為最具代表性。<ref>{{Cite journal | author = 郭榮升| | url =https://www.ps-taiwan.org/bimonth2/download.php?d=1&cpid=128&did=2 | title = 核子結構模型簡介 | journal = 物理雙月刊| year = 2002 年 12 月 | volume =二十四卷| issue = 五期| pages = 730頁 }}</ref>



=='''<big>參考來源</big>'''==
{{reflist}}
12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