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哈恩

增加 5,714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奥托·哈恩'''({{lang-de|'''Otto Hahn'''}},{{bd|1879年|3月8日|1968年|7月28日}}),生於法兰克福逝於格丁根德国放射化…”
'''奥托·哈恩'''({{lang-de|'''Otto Hahn'''}},{{bd|1879年|3月8日|1968年|7月28日}}),生於[[法兰克福]]逝於[[格丁根]],[[德国]]放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曾获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
==生平年表/奥托·哈恩==
奥托·哈恩
奥托·哈恩图册
1879年3月8日生于法兰克福

1968年7月28日卒于格丁根
1897年进入德国马堡大学

1901年在该校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

1902~1903年在该校任助教

1904年去伦敦随W.拉姆齐学习

1905年去加拿大蒙特利尔协助E.卢瑟福工作

1906年在柏林大学工作

1910年成为该校教授

1912年担任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放射化学部负责人

1928年任所长

1944荣获年诺贝尔化学奖。

1946年任威廉皇家学会(现名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会长。
==重大发现/奥托·哈恩==
哈恩的重大发现是“重核裂变反应”。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正电子、中子、重氢的发现,使放射化学迅速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科学家纷纷致力于研究如何使用人工方法来实现核嬗度。正当哈恩和梅特涅一起致力于这一研究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军占领奥地利后,梅特涅因是犹太人、为躲避纳粹的疯狂迫害,只得逃离柏林到瑞典斯德哥尔摩避难。哈恩如失膀臂,但未放弃这方面的努力,他与另一位德国物理学家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合作,又开始了新的尝试和探索。1938年末,当他们用一种慢中子来轰击铀核时,竟出人意料地发生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情况:反应不仅迅速强烈、释放出很高的能量,而且铀核分裂成为一些原子序数小得多的、更轻的物质成分。难道这就是核裂变?起初哈恩虽然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放射性嬗变,但也不敢肯定这就是裂变。他把实验结果和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了梅特涅,却得到了她的有力支持。她在复信中明确指出:“这种现象可能就是我们当初曾设想过的铀核的一种分裂。”后来,哈恩经过多次试验验证,终于肯定了这种反应就是铀235的裂变。
核裂变的意义不仅在于中子可以把一个重核打破,关键的是在中子打破重核的过程中,同时释放出能量。核裂变的发现无疑是释放原子能的一声春雷。在此之前的人们对释放原子能的争议中,怀疑论者还占上风,不少人以为要打破原子核,需要额外供给强大的能量,根本不可能在打破的过程中还能释放出更多的能量。而铀核裂变的发现,当时就被认为“以这项发现为基础的科学成就是十分惊人的,那是因为它是在没有任何理论指导的情况下用纯化学的方法取得的。”

尽管当时奥托·哈恩发现核裂变还没有他的同胞伦琴教授发现X射线的影响大,但就其对于改变人类生活与发展所产生的后果而言,核裂变的意义更为重要,同为人工核裂变的试验成功,是近代科学史上的一项伟大突破,它开创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深远历史意义。奥托·哈恩也因此荣获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
== 主要贡献 ==
哈恩1904年从镭盐中分离出一种新的放射性物质射钍(<sup>228</sup>[[钍|Th]])。以后又发现射锕(<sup>227</sup>Th)、新钍1(<sup>228</sup>[[镭|Ra]])、新钍2(<sup>228</sup>[[锕|Ac]])、铀Z(<sup>234</sup>[[镤|Pa]])、原锕(<sup>231</sup>Pa)和一些被称为放射性淀质的核素,为阐明天然放射系各核素间的关系起了重要作用。放射化学中常用的反冲分离法和研究固态物质结构的射气法都是哈恩提出的。他还在同晶共沉淀方面提出了哈恩定律。1917年发现放射性元素镤。1921年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同质异能现象。

哈恩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1938年和[[弗里茨·施特拉斯曼]]一起发现[[核裂变]]现象,揭示了利用[[核能]]的可能性。[[铀]]经中子照射后产生了一些β-放射性[[核素]],开始不少科学家认为是[[超铀元素]]。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仔细鉴定核反应产物后,肯定其中之一是放射性[[钡]],当时在瑞典的[[莉泽·迈特纳]]和[[奥托·罗伯特·弗里施]]认为这是铀核被[[中子]]击中后分裂成的质量相近的碎片。哈恩因为发现了[[核裂变]]现象获得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的主要著作有《应用放射化学》和《新原子》等。

==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
从1948年到1960年,哈恩是新建立的促进科学进步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创建主席。在紧接着二战之后,因为落在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的事件,哈恩的反应是强烈反对原子能的军事用途。

== 榮譽 ==
月球上的[[哈恩 (月坑)|哈恩坑]]以他與[[弗里德里希二世·格拉夫·馮·哈恩]]共同命名,以示對他們的尊榮。

{{原子核物理学}}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26年-1950年)}}
{{恩里科·費米奖获得者}}
{{马克斯·普朗克奖章获得者}}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Hahn, Otto}}
[[Category:德国化学家]]
[[Category: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Category:德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柏林自由大學教師]]
[[Category:柏林洪堡大學校友]]
[[Category:慕尼黑大學校友]]
[[Category:馬爾堡大學校友]]
[[Category:黑森人]]
[[Category:核化学家]]
[[Category: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
[[Category:恩里科·費米獎獲獎者]]
[[Category: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人物]]
[[Category:奧地利科學院院士]]
[[Category:马克斯·普朗克奖章获得者]]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