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清代中医名家 唐宗海

增加 4,193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唐宗海 汇通先驱 【名家专著】 【名家生平】 唐宗海(1846-1897),字容川,彭州市三邑镇人。清代中医名家--唐宗海…”
唐宗海 汇通先驱
【名家专著】
【名家生平】
唐宗海(1846-1897),字容川,彭州市三邑镇人。清代中医名家--唐宗海唐宗海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先驱,对近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唐宗海著作较多,其中《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与《血证论》为其代表作。此二书与《本草问答》、《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合刊,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此外,另有《医学一见能》等多种医药著作。
唐宗海少时习儒,16岁中秀才,闻名乡里。唐宗海从青年时代起,开始涉猎医学,不久后,父亲患病,骤得吐血,继复转为下血,多方求治无效,数年后亡故。由是痛感自己医道不精,自此通览方书,精研医术,并专攻血证。1879年,其妻冯氏亦患血证,唐宗海拟方投药,手到病除。而后唐宗海医名渐响,四里八方求诊者不绝,他从不回拒,即使半夜叩门,也“披衣辄往”,而且从不索取报酬。
1884年,唐宗海著《血证论》,次年中举,其后游学江南,医术扬名于沪,每有疑证问者,辄应如响,人俱惊为神奇。光绪14年(1888),他中三甲进士,授礼部主事,奉母赴京后医名大噪,誉满京华。后寓居沪上,当西学东进时,他认识到西医、中医各有所长,力主汇通中西,厘正医道,便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吸取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知识,撰成《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光绪18年(1892)刊印出版,成为中国医学“中西汇通”先驱者。光绪22年(1896),清廷授其广西来宾知县职。翌年,扶母柩返川途中遇川东疫病流行,染病回家,不幸辞世,终年5l岁。
【学术成就】
唐宗海是首倡“中西医汇通”这一主张者,被称为“中西汇通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其著作《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中全面地以西说来阐释中医经典。他认为当今世界各国科学文化交流,医学已达到昌盛的时期,西医详于形迹而略于气化,中医精于气化而略于形迹。因此应该摒弃疆域之见,取长补短,归于一是。他倡导“中西医汇通”,力图建立尽善尽美之医学。他从保护和发展祖国医学的角度出发,一再强调中西医学虽然理论体系各有所长,说理方式也不一样,但其原理是一致的。西医所论述的,在中医的典籍论述中均可找到相应的答案,并试图用西医解剖、生理等知识来印证中医理论。比如西医说血液经心房心室导出复回,而《内经》有脉气流经,营周不休,如环无端,因此“西医名管,中医名脉,二合一也。”又如西医说肺能呼出血中废气,又与中医肺主气、司呼吸相同。他提倡“中西医理一致”,提示了中西医汇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他在解剖、生理、诊断、治疗、药物上都广泛吸取了西说。
但由于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唐宗海的汇通不免有重中轻西、崇古薄今之病,而且文字上强相比附,可谓“汇而未通”。反倒是他在血证上的成就更为后人所重,影响更大。在《血证论》一书中,唐宗海较系统地总结了血证的辨证论治经验,论述精辟,提出了治疗血证的具体措施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个大法。在血证的理论与临床实践上都有超越前人之处。故该书深受医界重视,一再刊印。
唐宗海作为早期中西医汇通的代表,功不可没。《清朝续文献通考》中曰:“近代医家,喜新者偏于西,泥古者偏于中,二者未将中外之书融会贯通,折衷至当。唐氏概之,研精覃思,著此五种书,持柯伐柯,取则不远。”此诚为当时人对唐宗海的评价。

【图片来源】
王孟奇绘唐宗海像.见于:陈雪楼.中国历代名医图传.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傅维康,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文物图谱卷).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84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