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和旋律是内容和形式的两个载体,其辨证关系应当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对于不同的歌词内容,秦咏诚会用不同的思想感情去理解,会用不同的音乐语汇去诠释。例如:男中音独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题,从男中音的中高音区开始,旋律呈"前紧后松"、分解和弦上行的进行状态,塑造了生动的中国石油工人的形象。
== 海滨音诗 == 《海滨音诗》是秦咏诚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为复三部曲式结构。这首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曲作者在突出乐器技巧的同时,更加充分发挥了小提琴在音色及演奏方面的歌唱性与抒情性。《海滨音诗》构思了一个非常富有歌唱性的音乐主题,尤其是A段的"b"旋律所使用的音区,更适合人声的吟唱。作品呈现给听众的是碧波轻荡、微风轻拂的海滨景色,优美动听的小提琴旋律,神采飞扬,似浪花飞溅,似行云流水,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凝聚了大自然绮丽景色中的万种柔情。作者借景抒怀,听众心旷神怡,仿佛进入了"无我之境"。A段,A大调上的抒情、歌唱性主题。旋律音程以级进及四度以内的进行为主,两个纯五度、一个大六度和一个小七度音程的运用,形成了主题"小波浪式"的旋律线条中的大跳进行,平稳中的大跳,增加了旋律进行的幅度,颇有感慨之情。隐伏在A主题中的逐渐向上增长的e-#f-#g-的进行,则使旋律的发展更加自如。更加舒展。B段,在同主音小调上进入,开始两小节的落音用了八度音程的对比(合头换尾),并在b主题中有所体现,由此形成了"八度进行"的特性旋律音程。B段在开始了两个乐句的呈示之后,作者开始使用音程扩展,节拍变换,由弱到强,转调模进等主题发展手法,将音乐推向了华彩段,调性回到了A段调性--A大调。之后,在A大调上作省略再现,直至音乐在小提琴泛音上结束--但余音不息,留下了无限遐想。
== 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 ==
这首歌第一次发表在1972年5月1日《人民日报》,而创作这首歌要早一些。这首作品的领唱部分,是一个不方整的"起承转合"乐段。旋律进行特点:较多地使用了相对长时值的音符,旋律气息较长,很多处用了"一字多音"的类似"拖腔"的写法。除了第三乐句的两小节"转"句之外,其余三个乐句都有"平稳中的突然大跳"的进行特点,使旋律刚柔兼备,张力增加。第二乐句开头的"锦绣"二字,为了按字行腔,遵循"四声"规律,用了"e g"而不是其他的音,并打破主题的词曲结合规律,重复了"更加壮丽"四个字,使音乐的动力感更强。第三乐句是两小节的模进,是结构上的紧缩,和声上具有小调色彩,并结束在弱拍上,为后面的"合"句也是A段的"高潮"作了充分的准备。第四个乐句开头的八分休止符,使第三乐句的结束和第四乐句的开始都显得非常从容。(这种手法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等其他作品中也多有使用,并同样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随后,在"太阳"两个字上用了一个八度大跳,既体现了"秦氏旋律风格",又表达了曲作者的真实情感。
== 我为祖国献石油 ==
这首三段式的歌曲作于1964年。是作者几次亲临油田体验生活的第一感受。易唱易传的旋律,向上明快的节奏,使这首作品在问世近四十年的同时,也流传、红火了近四十年。
这首作品,旋律进行的最大特点就是多次使用了下行的三音列进行:使旋律风格在传统的大调色彩中融人了"五声性"。旋律音程的使用大都在四度以内(只几处用了六度音程)。A段为方整的"起承转合"乐段,"起句"的旋律,是主功能的分解和弦,从中音区迂回向上,"承句"从高音区迂回向下,与"起句"形成了逆行的旋律线条。B段为重复性的四句乐段,c和a在和声上具有小调色彩。c是a的变化重复,其中"迎朝阳"一句的进行,构成了这个乐汇在高八度上的紧缩重复。d是A段b的变化重复(合头换尾)。C段开始两小节的模进,是A段中a和b的紧缩形式,之后,用了一个切分节奏,这是全曲的一个亮点,节奏的突然变化,带来了旋律进行的色彩和动力,突出了歌词的内容。在旋律的进行中,作者还大量使用了八分附点音符加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音型,使旋律增加了跳跃性。在B段和C段中,A段的主题材料多次出现,或变化重复,或紧缩,或扩展。结尾处,"我的家"的"家"字,和"乐开花"的"乐"字,运用了戏曲中的"甩腔儿"手法,富有民族色彩,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体现了石油工人的乐观主义精神。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