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众口铄金

增加 3,661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众口铄金</big> ''' |- | File:众口铄金.jpg|缩略图|居中|300px|…”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众口铄金</big> '''
|-
| [[File:众口铄金.jpg|缩略图|居中|300px|[http://www.wise99.com/shtml/1/uploadfiles/201301/2013012115593562.jpg 原图链接][http://www.wise99.com/shtml/1/2013/201301/19667.shtml 来自 智慧身心网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zhòng kǒu shuò jīn</big> '''
|-
| align= light|
'''近义词''' :

'''反义词''' :

'''出 处''' :《[[国语]]》

'''体 裁''' :[[成语]]

'''属 于''' :褒义词
|}
'''众口铄金'''是一个中国的汉语[[成语]]。拼音是zhòng kǒu shuò jīn,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国语·周语下]]》。

==原文==
《国语·周语下》:“王不听,卒铸大锺。二十四年,锺成,伶人告和。王谓伶州鸠曰:“锺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对曰:“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志成城|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惧一之废也。”王曰:“尔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锺不和。a”<ref>[http://www.guoxue.com/book/guoyu/0003.htm 卷三 周语下],国学网</ref>
==典故==
[[东周]]到了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贵的时候,财政窘困,连宫室器皿用具都得向各国乞讨。有一次,他宴请晋国大臣荀跞,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王室,为何独独晋国没有?”荀跞的随员籍谈答复说,当初晋国受封时,王室就没有赐以礼器,目下晋国又忙于对付戎狄,送不出礼物来。姬贵列数了王室赐给晋国的土地器物,讽刺世代掌管典籍的籍谈是“数典而忘其祖”,这就是成语“数典忘祖”的来源。这件事说明,春秋初年王室还能赐些土地器物给诸侯,这时却只能靠向诸侯乞讨度日了,天子的威望已经一落千丈。

在这种情况下,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做了两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铸大钱,一件是铸大钟。大钱就是币值高的钱。景王试图以铸行大钱的方式来收缴民间的小钱。大钟即编钟。景王准备铸造两组巨型编钟,一组是无射(读yì),一组是大林。他打算把这两组编钟上下悬挂在一起配合着演奏。

景王身边的大臣单穆公对此很担忧,极力加以劝阻。他认为铸大钱不利于流通,是“绝民用以实王府”,是对平民百姓的残酷掠夺;而铸大钟更是劳民伤财,既得不到悦耳的美的享受(钟过大耳朵承受不了),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这样做将会使百姓离心,国家危险。但景王听不进去。

司乐大夫伶州鸠也劝阻说,编钟的声律强调和谐,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没有和谐了。他引用民谚“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老百姓共同喜欢的东西,很少不实现的;而他们共同厌恶的东西,也很少不废灭的。但景王还是不听。三年间,既铸了大钱,也造了大钟。结果是,景王在第二年就死于心疾,周王朝也随即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乱。
==视频==
<center>
===众口铄金===
{{#iDisplay:z0187bhuymk|640|3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030 國學總論]]
17,9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