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
次編輯
變更
草地螟
,→生態習性
== 生態習性 ==
雜食性害蟲。成蟲體長8~12mm,翅展24~26mm;體、翅灰褐色,前翅有暗褐色斑,翅外緣有淡黃色條紋,中室內有一個較大的長方形黃白色斑;後翅灰色,近翅基部較淡,沿外緣有兩條黑色平行的波紋。卵橢圓形,0.5×1(mm),乳白色,有光澤,分散或2~12粒覆瓦狀排列成卵塊。老熟幼蟲體長19~21mm,頭黑色有白斑,胸、腹部黃綠或暗綠色,有明顯的縱行暗色條紋,周身有毛瘤。蛹長14mm,淡黃色。土繭長40mm,寬3~4mm。<ref>[https://kknews.cc/zh-tw/agriculture/lr6y98z.html 草地螟是什麼蟲,有哪些危害,用什麼藥可以防治草地螟 ] 每日頭條</ref>
草地螟成蟲需要補充營養,性器官才能充分發育,提高繁殖力。所以,在成蟲盛發期,當地蜜源植物的種類及數量對草地螟發育影響很大。蜜源植物豐富,有利於草地螟的發生;反之,不利其發生。
草地螟成蟲還需要吸足水分。所以,低洼多濕,沿江流域等地方草地螟發牛數鼉較多。此外,靠近草甸,撂荒地、溝塘等雜草叢生的田地受害較嚴重。
草地螟具有遠距離遷飛的習性,飛行的高度一般20~30米,但也高達100米以上,一天遷飛250~300公里,多年來在我縣沒查到越冬幼蟲。
成蟲白天一般潛伏在草從中及作物田間,受驚動時短距離飛行,如地面溫度在30度以上時,也可近地面飛翔、覓食。傍晚和夜間活動最盛,對光有較強的趨性。成蟲需補充營養後交配產卵,如花蜜含糖量不足25%時,繁殖力明顯下降,有成群遷飛的習性,雄性在性成熟以後,雌性在交配後卵巢尚未成熟時,常在日落後地表溫度出現遞增現象時起飛,通常在75米以下高空隨氣流飛翔,時速15~25公里,飛行距離可達200-300公里以上。
草地螟的產卵場所較多。據調查,寄牛作物和野生雜草的葉背、葉柄等部佗和田間的枯枝落葉上,乾枯的植物鬚根上,以及土壤表面等處,都能看到有草地螟成蟲所產的卵。草地螟喜歡產卵在向日葵、玉米、三葉草、苜蓿、灰菜、蒿類等植物中、下部葉片及土壤表層。
幼蟲具有群集爬行遷移的習性:幼蟲吃光一塊作物後,即群集爬行遷移。3~5齡幼蟲都可爬行遷移。每分鐘爬行1-1.5米遠,這就使其較容易的找到新的食料基地,擴大為害面積。在大發生年,可見到黑壓壓一層幼蟲朝著一個方向爬行遷移。
幼蟲活躍,性暴烈,無假死性,稍一觸動即躍進,其跳躍方式足頭部和尾部先向上抬,腹部貼地。然後腹部向上一拱,全身便躍起,尾部向上,可躍起6~7厘米,落地後稍靜止,便再次爬行。
老熟幼蟲喜在疏鬆,有一定濕度的上壤中結繭化蛹羽化。繭口向上,繭內有絲。灰白色。繭大多在上壤表層5~7厘米的深處。蟲繭的大小和在土壤中位置與土壤的鬆緊度有關,土壤疏鬆蟲繭長,在土中的位置也深,反之,蟲繭短,在土中的位置也淺。越冬代幼蟲於繭內潛伏,至第:年春季化蛹、羽化為成蟲 。<ref>[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8%8D%89%E5%9C%B0%E8%9E%9F 草地螟 ]百科知識中文網</ref>
== 分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