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臺北市)

增加 9,428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二二八和…”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臺北市) </p>
|-
|<center><img src="https://pix1.tripperway.com/001/original/123654585.jpg" width="280" > </center>
<small>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是位於台北市公園,常簡稱為臺北228公園,原本的公園名稱為臺北新公園<br>[https://tw.tripperway.com/ta.php?s=%E4%BA%8C%E4%BA%8C%E5%85%AB%E5%92%8C%E5%B9%B3%E7%B4%80%E5%BF%B5%E5%85%AC%E5%9C%92 圖片來自TripperWay]
'''二二八和平公園''',原為'''[[臺北公園]]''',又改名稱'''[[臺北新公園]]''',是一座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 (臺北市)|中正區]]的[[公園]],「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是1899年日治時代所啓建,到1908年初步落成。由於興建年代比1897年落成的首座大型公園 -「圓山公園」來得晚,故俗稱「新公園」。占地71,520[[平方公尺]],北起襄陽路、南至[[凱達格蘭大道]]、東為公園路、西為懷寧街,老台北的中心地帶,鄰近[[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府]]、[[中華民國外交部|外交部]]、[[臺北賓館]]、[[臺大醫院]]等主要機關建築。

==歷史==
二次大戰後中華民國於民國34年(1945年)接管臺灣,民國36年(194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爆發,當日下午大批憤怒群眾衝入公園內的「[[臺灣廣播公司]]」廳舍(今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對外播音發出控訴,成為全臺反抗活動蜂起的開端,之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行政長官陳儀也多次於該電台透過廣播向民眾喊話,這一層與二二八事件的歷史關聯,在將近五十年後成為公園改名的緣由。

當時1995年選擇這個地點建紀念碑是有其時空意義的:「以紀念碑為中心,將前方日本時代興建的台博館,與後方清代興建的南門,連成一軸線;向北延伸到台北火車站,向東延伸到台大醫院,向西止於西門、中山堂,清楚代表著三個不同統治時期的建築,將時間、空間、歷史壓縮成易讀、易懂的呈現方式」。

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開啟全台反抗活動的火花,也因為此事件便於1996年將新公園一詞改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佇立二二八和平紀念碑。在二二八和平紀念碑前設有[[二二八紀念碑碑文]]

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台後,台灣成為反共復國的基地。為強化與中國的連結以凝聚向心力,透過都市意象重建,展開一連串去日本化、抹除本土認同的努力。

==景點==
一百多年前,台灣是沒有公園的,公園是伴隨現代都市化才興起的公共空間。當時富貴人家擁有私人園林,一般常民的聚會空間則多集中在廟埕或市集裡,所以「公園」一詞,完全是西化後的產物。
日本自明治維新即全力西化,殖民台灣之後更把台灣當成現代化的實驗櫥窗,引進西方都市計畫的概念,企圖透過城市空間重塑,對被統治者進行文化改造,才有了所謂「公園」的規劃。

「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公園)從1899年已經開始整建,到1908年初步落成,不過那時還沒有博物館,由於已移作他用的天后宮尚未拆除,早期園區只有在天后宮南側,約為現今範圍的一半。直到1913年實施市區改正,拆掉天后宮、興建「[[兒玉‧後藤紀念館]]」(今[[台博館]]),新公園的範圍才開始往北擴展並形成現今的規模。
國民政府反改造的方式,是在和洋混血的庭園中,直接植入中國封建元素,[[拱橋流水]]是日本文化貴族的象徵。
蔣中正時代在1963年設置五座中國古典大紅八角亭;中國宮廷式水池亭閣,中央是紀念[[孫中山]]的「[[翠亨閣]]」紀念國父孫逸仙,閣樓上鎖不能進入。,其餘四座分別為紀念[[鄭成功]]的「[[大木亭]]」、[[劉銘傳]]的「[[大潛亭]]」、[[丘逢甲]]的「[[滄海亭]]」,以及[[連橫]]的「[[劍花亭]]」。
除了清代及日治建築,這裏還有的中國庭園設計。1963年設置了五座中國古典大紅八角亭;中央是紀念孫中山的翠亨閣,其餘四角有四座「開台先賢」鄭成功、劉銘傳、丘逢甲,以及連橫的銅像。

===急公好義碑===
公園內還有清代的古蹟,三級古蹟的「急公好義碑」,建於1888年。「急公好義坊」前方的石獅(左)。這對石獅來自清朝「台北府衙」門前,台北府衙大約在今天的重慶南路和懷寧街之間。是台灣巡撫劉銘傳為了表揚清代聞人洪騰雲熱心公益所興建的。福建台灣巡撫劉銘傳序:奏台本府淡水線四品封典同知銜共生洪騰雲,因府城建造考棚行署,捐助田地並經費銀兩,核與請旨建坊之例相符,仰懇天恩,給予「急公好義」字樣,以示觀感,光緒十三年潤四月十六日奉硃批著照所請,禮部知道,欽此,光緒十四年立。洪曾於1878年捐出土地興建科舉考試的考棚,讓北部考生不必遠迢迢趕到台南應試。牌坊原位於衡陽路上,1905年為了拓寬道路,被總督府拆下重建於現址。這也是【後藤新平】懂得安撫台灣人心之處,在適當時機,還是會保留一些台灣早期的古建築。。

===黃氏節孝坊===
除了「急公好義碑」 ,園區內還有另一座同是三級古蹟的牌坊 - 「黃氏節孝坊」貞潔牌坊。牌坊建於1882年,原本落成於東門街。1901年日人在東門街建總督官邸,於是將它移到當時尚在闢建中的新公園。旌表牌坊是中國社會中特有的表揚性建築,目的在藉以教化人心,所以多建在熱鬧的大街或受表揚者的住宅前。

===天后宮舊址碑===
天后宮舊址碑位於貞潔牌坊旁。
1888年台灣巡撫劉銘傳,為了加速台北城的繁榮,籌資興建了這座天后宮。當時「台北大天后宮」不僅是人們的信仰中心,更成為地方官紳名流的聚會場所,可惜榮景只維持7幾年。1895年日人治台後,天后宮立刻被軍隊徵收充作兵營,後輾轉改為台北辦務署的臨時廳舍、醫學院學生宿舍,1905年又成了公園預定地,歷經數次風災任其荒廢,凋敝殘破無人聞問。1913年實施市區改正,拆掉天后宮、興建「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今台灣博物館)。

===福德宮===
福德宮位於[[急公好義坊]]牌坊後方,牌坊並無關連。在清朝時有塊巨石被奉為[[石頭公]],鄉民燒香奉敬、祈求平安。1931年,日本當局把它改建成神社,名為[[台北天滿宮社]];1945年日本投降,神社被毀,再改奉石頭公,即俗稱的土地廟。今天特別進入土地公廟觀看,想不到小小的土地廟,竟然香火鼎盛。

===孔子像與杏壇基座===
孔子銅像於1975年矗立,是由台北市獅子會與日本群馬縣高崎獅子會共同捐贈。此處在日治時期立有台銀副總裁[[柳生一義]]的銅像,台灣光復後,改立[[陳納德將軍]]銅像。

===和平之花===
紀念館大門外的花圃上,有一株2005年由日本空運來台所種植的[[文殊蘭]]。
這株象徵和平的文殊蘭是有其意義的,1945年8月6日日本廣島遭原子彈轟炸後,當地所有植物都告枯萎,惟獨幾株距離原爆點僅二公里的文殊蘭存活下來,之後這些文殊蘭除被種植在廣島和平公園外,也分送巴西、比基尼島、南韓等地,成為「和平之花」。

===台灣博物館===
台灣博物館前有兩隻銅牛。最早銅牛是放在台灣神社(現在的圓山飯店),光復後才轉給台博館收藏。

===蒸汽老火車===
公園大門入門右側小徑上陳列著兩台古老蒸汽火車頭,是台灣鐵路第一號及第九號蒸汽機車。
第一號(騰雲號),是台灣鐵路史上第一台蒸汽機車。1887年劉銘傳興築台北至基隆鐵路時自德國購入,使用了37年,1924年除役。
第九號,則是台灣最古老的蒸汽機車,1871年英國製。日本使用30年才送到台灣,來台後又使用了24年,使用超過半世紀,在1925年除役。

===放送亭===
1934年台灣放送協會臺北放送局興築於公園內,所設置的「放送亭」(廣播亭)。當年收音機還不普及,一般人都聚集在新公園收聽廣播。1945年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戰敗投降時,台北就是由這座放送亭播放消息的。
這一座建於日治時代的公園,立意在展現西化成果的歐風庭園,歷經百年成了一座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因為世局變化、政權更迭,讓不同時期的文化元素齊聚於公園內不同的角落,供後人憑弔與追思!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3號

營業(開放)時間:上午10:00至下午05:00(週一休館)

二二八紀念公園/洽詢電話 02-23897228

==交通==
搭乘大眾運輸:
1、公車:搭乘15、15(萬美線)、18、22、220、220(直達車)、247、257、276、287、3、621、640、重慶幹線至二二八紀念公園站即可到達二二八紀念公園。
2、捷運:搭乘捷運淡水線至台大醫院站即可到達二二八紀念公園。

== 參考文獻 ==
{{reflist}}
3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