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臺北市)

增加 18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歷史==
二次大戰後中華民國於民國34年(1945年)接管臺灣,民國36年(194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爆發,當日下午大批憤怒群眾衝入公園內的「[[臺灣廣播公司]]」廳舍(今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ref>[https://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p.aspx?n=B3FF41D22E846EE7&s=6F22E7C866C30F40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前身為「臺北放送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ref> ,對外播音發出控訴,成為全臺反抗活動蜂起的開端,之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行政長官陳儀也多次於該電台透過廣播向民眾喊話,這一層與二二八事件的歷史關聯,在將近五十年後成為公園改名的緣由。
當時1995年選擇這個地點建紀念碑是有其時空意義的:「以紀念碑為中心,將前方日本時代興建的 [[ 台博館 ]] ,與後方清代興建的 [[ 南門 ]] ,連成一軸線;向北延伸到台北火車站,向東延伸到台大醫院,向西止於 [[ 西門 ]][[ 中山堂 ]] ,清楚代表著三個不同統治時期的建築,將時間、空間、歷史壓縮成易讀、易懂的呈現方式」。
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開啟全台反抗活動的火花,也因為此事件便於1996年將新公園一詞改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佇立二二八和平紀念碑。在二二八和平紀念碑前設有[[二二八紀念碑碑文]]
日本自明治維新即全力西化,殖民台灣之後更把台灣當成現代化的實驗櫥窗,引進西方都市計畫的概念,企圖透過城市空間重塑,對被統治者進行文化改造,才有了所謂「公園」的規劃。
「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公園)從1899年已經開始整建,到1908年初步落成,不過那時還沒有博物館,由於已移作他用的天后宮尚未拆除,早期園區只有在天后宮南側,約為現今範圍的一半。直到1913年實施市區改正,拆掉天后宮、興建「[[兒玉‧後藤紀念館]]」(今[[台博館]]) <ref>[https://www.ntm.gov.tw/history_141.html大事記],國立臺灣博物館</ref> ,新公園的範圍才開始往北擴展並形成現今的規模。
國民政府反改造的方式,是在和洋混血的庭園中,直接植入中國封建元素,[[拱橋流水]]是日本文化貴族的象徵。
蔣中正時代在1963年設置五座中國古典大紅八角亭 <ref>[https://www.epochtimes.com/b5/6/2/28/n1239330.htm 說明],大紀元, 2006-02-28</ref> ;中國宮廷式水池亭閣, 除了清代及日治建築,這裏還有的中國庭園設計。 中央是紀念[[孫中山]]的「[[翠亨閣]]」紀念國父孫逸仙,閣樓上鎖不能進入。,其餘四座分別為紀念[[鄭成功]]的「[[大木亭]]」、[[劉銘傳]]的「[[大潛亭]]」、[[丘逢甲]]的「[[滄海 ]]」,以及[[連橫]]的「[[劍花亭]]」。除了清代及日治建築,這裏還有的中國庭園設計。1963年設置了五座中國古典大紅八角亭;中央是紀念孫中山的翠亨閣,其餘四角有四座「開台先賢」鄭成功、劉銘傳、丘逢甲,以及連橫的銅像。
===急公好義碑===
公園內還有清代的古蹟,三級古蹟的「急公好義碑」,建於1888年。「急公好義坊」前方的石獅(左)。這對石獅來自清朝「台北府衙」門前,台北府衙大約在今天的重慶南路和懷寧街之間。是台灣巡撫劉銘傳為了表揚清代聞人洪騰雲熱心公益所興建的。福建台灣 [[ 巡撫劉銘傳 ]] 序:奏台本府淡水線四品封典同知銜共生洪騰雲,因府城建造考棚行署,捐助田地並經費銀兩,核與請旨建坊之例相符,仰懇天恩,給予「急公好義」字樣,以示觀感,光緒十三年潤四月十六日奉硃批著照所請,禮部知道,欽此,光緒十四年立。洪曾於1878年捐出土地興建科舉考試的考棚,讓北部考生不必遠迢迢趕到台南應試。牌坊原位於衡陽路上,1905年為了拓寬道路,被總督府拆下重建於現址。這也是 [[ 後藤新平 ]] 懂得安撫台灣人心之處,在適當時機,還是會保留一些台灣早期的古建築。。
===黃氏節孝坊===
===天后宮舊址碑===
天后宮舊址碑位於 [[ 貞潔牌坊 ]] 旁。
1888年台灣巡撫劉銘傳,為了加速台北城的繁榮,籌資興建了這座天后宮。當時「台北大天后宮」不僅是人們的信仰中心,更成為地方官紳名流的聚會場所,可惜榮景只維持7幾年。1895年日人治台後,天后宮立刻被軍隊徵收充作兵營,後輾轉改為台北辦務署的臨時廳舍、醫學院學生宿舍,1905年又成了公園預定地,歷經數次風災任其荒廢,凋敝殘破無人聞問。1913年實施市區改正,拆掉天后宮、興建「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今台灣博物館)。
3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