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45
次編輯
變更
拉尼娜现象
,创建页面,内容为“'''拉尼娜'''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
'''拉尼娜'''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 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ref>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编.《驾驭洪水猛兽》.北京: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5:57-57</ref>[[File:拉尼娜.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6%8B%89%E5%B0%BC%E5%A8%9C/2876656/0/aa59892be271a3c3e6cd4094?fr=lemma&ct=single#aid=0&pic=aa59892be271a3c3e6cd4094v 原图链接]]]
==形成==
形成原因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信风是指低空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ref>韩杰.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理." 地理教学 5:1-2.</ref>
==释义==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File:拉尼娜现象.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6%8B%89%E5%B0%BC%E5%A8%9C/2876656/0/aa59892be271a3c3e6cd4094?fr=lemma&ct=single#aid=0&pic=b219ebc4b74543a91b78902918178a82b80114f7 原图链接]]]
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的性情并非十分温和,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但它的到来也可能会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ref>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中国天气网.2009-12-23,引用日期2012-10-02</ref>
==表现==
===播报===
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一次的西南干旱。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File:拉尼娜现象2.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6%8B%89%E5%B0%BC%E5%A8%9C/2876656/0/aa59892be271a3c3e6cd4094?fr=lemma&ct=single#aid=0&pic=b219ebc4b74543a91b78902918178a82b80114f7 原图链接]]]
===实例===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国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注意到,1997年在热带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中国附近海洋变冷)已在一个月内转变为一次拉尼娜现象(中国附近海水变暖)。这种从未有过的情况是长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这次拉尼娜使中国的气候也十分异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华南降雨频繁,长江流域、两湖盆地均出现严重洪涝,一些江河的水位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两广及云南部分地区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华北和东北局部地区也出现涝情。拉尼娜也会造成气候异常。中科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巢纪平说,当时的形势是:厄尔尼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响又开始了,这使中国的气候状态变得异常复杂。一般来说,由拉尼娜造成的大范围暖湿空气移动到北半球较高纬度后,遭遇北方冷空气,冷暖交换,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后,夏季到来,雨带北移,长江流域汛期应该结束。但这时拉尼娜出现了,南方空气变冷下沉,已经北移的暖湿流就退回填补真空。事实上,副热带高压在7月10日已到北纬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纬18度,这种现象历史上从未见过。
“拉尼娜”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度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科学家认为:“拉尼娜”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将会给广东、福建、浙江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带来较多并持续一定时期的降雨。<ref>夏咏华. “厄尔尼诺”事件及其对气候和航海活动的影响. Diss. 大连海事大学, 2001.</ref>
==趋势==
#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地区的气温和水位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海洋学家威廉·帕策尔特说,这种平静状况始于3个月前的拉尼娜的消逝。认为全球气候系统已恢复到2010年前的状态。
#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2007年~2008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2006年年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特点==
#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通常情况下两种现象各持续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开始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却持续了两年,直到(2000年)6月才开始逐渐减弱。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都是自然现象,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会出现,却截然相反。厄尔尼诺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暖,拉尼娜指的是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冷。
#厄尔尼诺出现的周期并不规则,平均每4年一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水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地区异常寒冷。
<ref>徐家骝, and 禹如斌. "拉尼娜现象令人担忧." 上海环境科学 08:49.</ref>
==影响==
===全球===
#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影响:东岸更干旱,西岸更湿,易引发洪涝。
#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异常。
#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与厄尔尼诺的影响相对。
受赤道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和欧亚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2008年1月10日以来,中国南方出现了四次历史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预测,这次拉尼娜事件会持续到2008年夏季前,将会给中国带来春夏季干旱及森林火险等级偏高、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偏多、夏季出现区域性洪涝几率增加等气象灾害。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的意思,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表现为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历史上,1954年至1955年,1956年至1957年,1963年至1964年,1968年至1969年的冬季,中国也出现了很严重的低温雨雪异常天气。国家气候中心综合分析了这些年份的气候变化后认为,这个调皮的“小女孩”将对春、夏气候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对农业===
2008年华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大部)在2月中旬至3月份的早稻播种期天气,华南南部较常年同期偏差;华南北部较常年同期偏好,仅在3月中旬前期有2至4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对早稻播种影响不大,江南地区春播气候条件偏差。
拉尼娜现象往往追随厄尔尼诺现象到来。厄尔尼诺现象造成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在上涨期结束后,拉尼娜现象可能会到来,在拉尼娜现象出现后的12个月中,大多数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已经在较低水平。拉尼娜现象的另一重要影响是异常高水平的市场波动。一般来说,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程度越大,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程度就会越大。
===对天气===
2008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多发区沙尘天气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少,但与2007年同期相比将有明显增加;出现强沙尘暴的可能性较大。[[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沙尘天气日数偏多的可能性较大。
===灾害影响===
008年春中国东部地区以少雨干旱为主,东部大部地区可能出现春旱,其中[[吉林]]和[[辽宁]]大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南部、黄淮、粤桂北部春旱可能较为严重,须加强抗旱工作;夏季,全国少雨范围比多雨范围大,整体形势旱重于涝,长江下游至江南北部可能出现高温干旱。此外,春季黑龙江北部、吉辽大部、湘赣南部、粤桂北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上述林区森林火险等级偏高。
2008年夏季,主要多雨带位于广西大部、云贵高原、重庆、湖北西部、河南南部、山东东部、河北北部、京津地区、吉辽大部,这些区域发生洪涝的可能性较大。
拉尼娜年,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温西暖东冷的结构,造成西太平洋暖池区对流活跃,容易造成夏季台风活动偏多,初夏生成台风和汛期影响中国的台风可能较为活跃,并有利于北上台风的活动。<ref>杨琳, 刘东华, and 钟保粦. "拉尼娜现象对本地气候影响的分析." 气象研究与应用 1:36-38.</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形成==
形成原因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信风是指低空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ref>韩杰.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理." 地理教学 5:1-2.</ref>
==释义==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File:拉尼娜现象.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6%8B%89%E5%B0%BC%E5%A8%9C/2876656/0/aa59892be271a3c3e6cd4094?fr=lemma&ct=single#aid=0&pic=b219ebc4b74543a91b78902918178a82b80114f7 原图链接]]]
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的性情并非十分温和,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但它的到来也可能会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ref>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中国天气网.2009-12-23,引用日期2012-10-02</ref>
==表现==
===播报===
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一次的西南干旱。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File:拉尼娜现象2.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6%8B%89%E5%B0%BC%E5%A8%9C/2876656/0/aa59892be271a3c3e6cd4094?fr=lemma&ct=single#aid=0&pic=b219ebc4b74543a91b78902918178a82b80114f7 原图链接]]]
===实例===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国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注意到,1997年在热带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中国附近海洋变冷)已在一个月内转变为一次拉尼娜现象(中国附近海水变暖)。这种从未有过的情况是长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这次拉尼娜使中国的气候也十分异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华南降雨频繁,长江流域、两湖盆地均出现严重洪涝,一些江河的水位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两广及云南部分地区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华北和东北局部地区也出现涝情。拉尼娜也会造成气候异常。中科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巢纪平说,当时的形势是:厄尔尼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响又开始了,这使中国的气候状态变得异常复杂。一般来说,由拉尼娜造成的大范围暖湿空气移动到北半球较高纬度后,遭遇北方冷空气,冷暖交换,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后,夏季到来,雨带北移,长江流域汛期应该结束。但这时拉尼娜出现了,南方空气变冷下沉,已经北移的暖湿流就退回填补真空。事实上,副热带高压在7月10日已到北纬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纬18度,这种现象历史上从未见过。
“拉尼娜”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度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科学家认为:“拉尼娜”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将会给广东、福建、浙江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带来较多并持续一定时期的降雨。<ref>夏咏华. “厄尔尼诺”事件及其对气候和航海活动的影响. Diss. 大连海事大学, 2001.</ref>
==趋势==
#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地区的气温和水位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海洋学家威廉·帕策尔特说,这种平静状况始于3个月前的拉尼娜的消逝。认为全球气候系统已恢复到2010年前的状态。
#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2007年~2008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2006年年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特点==
#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通常情况下两种现象各持续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开始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却持续了两年,直到(2000年)6月才开始逐渐减弱。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都是自然现象,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会出现,却截然相反。厄尔尼诺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暖,拉尼娜指的是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冷。
#厄尔尼诺出现的周期并不规则,平均每4年一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水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地区异常寒冷。
<ref>徐家骝, and 禹如斌. "拉尼娜现象令人担忧." 上海环境科学 08:49.</ref>
==影响==
===全球===
#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影响:东岸更干旱,西岸更湿,易引发洪涝。
#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异常。
#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与厄尔尼诺的影响相对。
受赤道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和欧亚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2008年1月10日以来,中国南方出现了四次历史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预测,这次拉尼娜事件会持续到2008年夏季前,将会给中国带来春夏季干旱及森林火险等级偏高、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偏多、夏季出现区域性洪涝几率增加等气象灾害。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的意思,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表现为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历史上,1954年至1955年,1956年至1957年,1963年至1964年,1968年至1969年的冬季,中国也出现了很严重的低温雨雪异常天气。国家气候中心综合分析了这些年份的气候变化后认为,这个调皮的“小女孩”将对春、夏气候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对农业===
2008年华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大部)在2月中旬至3月份的早稻播种期天气,华南南部较常年同期偏差;华南北部较常年同期偏好,仅在3月中旬前期有2至4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对早稻播种影响不大,江南地区春播气候条件偏差。
拉尼娜现象往往追随厄尔尼诺现象到来。厄尔尼诺现象造成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在上涨期结束后,拉尼娜现象可能会到来,在拉尼娜现象出现后的12个月中,大多数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已经在较低水平。拉尼娜现象的另一重要影响是异常高水平的市场波动。一般来说,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程度越大,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程度就会越大。
===对天气===
2008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多发区沙尘天气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少,但与2007年同期相比将有明显增加;出现强沙尘暴的可能性较大。[[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沙尘天气日数偏多的可能性较大。
===灾害影响===
008年春中国东部地区以少雨干旱为主,东部大部地区可能出现春旱,其中[[吉林]]和[[辽宁]]大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南部、黄淮、粤桂北部春旱可能较为严重,须加强抗旱工作;夏季,全国少雨范围比多雨范围大,整体形势旱重于涝,长江下游至江南北部可能出现高温干旱。此外,春季黑龙江北部、吉辽大部、湘赣南部、粤桂北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上述林区森林火险等级偏高。
2008年夏季,主要多雨带位于广西大部、云贵高原、重庆、湖北西部、河南南部、山东东部、河北北部、京津地区、吉辽大部,这些区域发生洪涝的可能性较大。
拉尼娜年,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温西暖东冷的结构,造成西太平洋暖池区对流活跃,容易造成夏季台风活动偏多,初夏生成台风和汛期影响中国的台风可能较为活跃,并有利于北上台风的活动。<ref>杨琳, 刘东华, and 钟保粦. "拉尼娜现象对本地气候影响的分析." 气象研究与应用 1:36-38.</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