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61
次編輯
變更
田野考古学
,無編輯摘要
到了18世纪末,[[美国]]的[[托马斯·杰弗逊]](后为美国第三任总统)发掘土丘[[遗址]],提出层层叠压的骨架,下层比上层早的观点,已具有[[地层学]]的初步概念。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舍利曼按地层学原理发掘[[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古城,田野考古学开始形成。20世纪上半叶,随着田野发掘科学方法日臻完善,一些探讨田野考古学的著作相继问世。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田野考古当中,进一步推动了田野考古学发展。
我国的田野考古工作,始于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省|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发掘。由我国考古学家自己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则始于1926年,李济主持[[山西省|山西]][[夏县]][[西阴村]]的发掘 <ref>[http://www.lifeweek.com.cn/2016/0802/47956.shtml 李济:中国人的考古之始],三联生活周刊,2016-8-2</ref> 。
不过,安特生和[[李济]]都是按水平地层发掘的,直到1931年,[[梁思永]]先生主持[[安阳市|安阳]][[殷墟]]发掘,提出著名的安阳三叠层理论,使我国考古地层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世纪40年代,[[苏秉琦]]先生对[[陕西省|陕西]][[宝鸡]]斗鸡台沟东区的周秦墓进行类型学研究,为我国考古类型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不久,[[夏鼐]]先生首讲“田野考古方法”课程,对田野考古进行系统总结。
==田野考古发掘==
田野发掘是田野考古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基本方法。发掘之前,要根据发掘目的与相关学科的工作人员一道设计技术路线,使学术目的明确、方案切实可行。最常见的田野发掘有遗址发掘和墓葬发掘两大类 <ref>[http://archguoo.blog.sohu.com/51709289.html 田野考古学——探寻先民的蛛丝马迹,他们是怎么过的?],搜狐博客,2007-6-21</ref> 。遗址的具体发掘方法为“[[探方]]”法,即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探方内的土层以[[土质]](松、软、硬),土色(各种[[颜色]])和结构([[含沙量]]等)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层]],按照先上后下的顺序依次发掘。探方中每层下出现的各类遗迹如[[灰坑]]、房基、[[窖穴]]、[[道路]]等,按照从晚到早的原则逐一清理。发掘时对各种遗物如[[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石头]]、[[人类]][[遗骸]]和[[动物]][[骨骼]]以及测年的[[木炭]][[样品]]等都要收集。墓葬发掘,首先确认墓葬被埋在哪层土层之下,弄清墓葬的[[形制]]、结构,仔细清理[[葬具]]、尸骨和[[随葬品]]。
==参考文献==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