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澎湖天后宮

增加 1 位元組, 4 年前
清領時期
*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任命[[科內利斯·雷爾生]](Cornelis Reyersen)為司令,攻克[[葡萄牙]]據守的[[澳門]]失利後,轉往澎湖建立貿易據點,並在[[風櫃尾]]蛇頭山頂興建城堡作為基地。1624年([[天启 (明朝)|天啟]]四年),[[福建巡抚|福建巡撫]][[南居益]]下令驅逐荷軍,乃派水師圍堵荷軍於風櫃城,即「[[澎湖之战|風櫃圍城戰]]」,雷爾生堅守七個月後,終於同意撤離澎湖,轉往台灣本島發展,也開啟了台灣的[[臺灣荷蘭統治時期|荷領時期]]。在此期間荷蘭人繪有一幅澎湖港口圖,在今天-{后}-宮位置畫有「中國寺廟」,即媽祖宮。<ref>曹永和,2000,〈澎湖之紅毛城與天啟明城〉,《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頁162。台北市:聯經。</ref>
*1663年,東印度公司在前一年被鄭成功擊敗,因而失去在台灣的領地後,隨即任命[[巴爾薩澤·博特]](Balthasar Bort)率艦隊企圖將之奪回。博特曾與清軍聯盟,在中國沿海與鄭軍交戰獲勝,但後來未獲清廷支援攻台。博特失望憤慨之餘,在1664年1月3日攻擊澎湖島上的鄭軍,並在1月10日放火燒毀寺院及附近的房舍。據此,澎湖媽祖宮曾在1664年被毀。博特在其航海記中亦附有澎湖港圖,其中的寺院也在今天-{后}-宮的位置上。<ref>村上直次郎著,許賢瑤譯,2001,〈澎湖島上的荷蘭人〉,《荷蘭時代台灣史論文集》,頁14。宜蘭縣宜蘭市:佛光人文社會學院。</ref>
===清 時期===
*1683年([[康熙]]22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攻台,在澎湖擊敗由[[劉國軒]]率領的[[明鄭]]海軍主力,明鄭隨後便即投降。施琅將勝利歸因於媽祖庇佑,並奏請康熙皇帝敕封其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清廷在1684年(康熙23年)准奏,並且派[[禮部]][[雅虎 (人名)|雅虎]]專程來澎湖致祭,將媽祖封為天后,並改「天妃宮」為「天后宮」。<ref>李乾朗,1999,《澎湖天后宮》,頁13。台北市:[[雄獅圖書]]。</ref>
*1885年(光緒11年),法軍[[孤拔]]率艦入侵澎湖,[[澎湖之役 (1885年)|澎湖之役]]爆發,戰後天后宮廟身傾圯,翌年重啟修建。1895年(光緒21年),[[澎湖之役 (1895年)|乙未戰爭澎湖之役]]爆發,日軍進攻澎湖,因戰事波及,天后宮再度損毀。
 
=== 日治時期 ===
*[[澎湖水仙宮|臺廈郊]]諸紳見天后宮殘破,終於於1919年(大正八年)間決議鳩資修建,並從[[福建省|福建]]延攬大批匠師;臺澎第一古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便是在此次整修過程中被挖掘出土,此碑一出,便奠定澎湖天后宮為台澎第一古廟的歷史地位。
4,9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