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中山堂 (臺北市)

增加 2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中山堂'''<ref>[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190320000001 公告資料],國家文化資產網,2019/01/24</ref> ,是台灣第一個[[會展]]的建築,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 (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
==落成與 歷史意義升格== * 其落成於台灣日治時期的1936年11月26日,當時稱為'''臺北公會堂''',為日本知名建築家[[井手薰]]的作品 。1945 *1945 年[[臺灣戰後時期|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改為現名 。1992 *1992 年1月,該建築被[[中華民國內政部]]以「臺北公會堂」為名公告指定為[[台灣古蹟|第二級古蹟]](今直轄市定古蹟) 。2019 *2019 年,[[中華民國文化部]]公告升格為[[國定古蹟]]。
投降之會場掛有同盟國[[英]]、[[中]]、[[美]]、[[蘇]]四國同等大小的國旗與[[聯合國旗]]。==歷史沿革==*1845年,[[大清帝國]]設置臺灣[[布政使司]]官職。同年於[[臺北府城]]西門內的西門街北側,建[[布政使司衙門]],該衙門是全台灣[[最高行政機關]]。1895年5月[[乙未戰爭]]初期,該布政使司亦為[[台灣民主國]]的總統府,不過只維持十數天。同年6月[[日本]]佔領台北並接收該布政使司衙門,17日舉行治台始政式典禮,也代表開始展開長達50年的[[日治時期]]。 *1895年至1919年間,該址的布政使司衙門一直為[[台灣總督府]]之辦公場所,直到新的台灣總督府廳舍(今[[中華民國總統府 (台北)|總統府廳舍]])完工為止。 *1931年,總督府以紀念[[昭和天皇]][[登基]]為由,決定在布政使司籌防局前廣場興建台北公會堂(即中山堂)。除了部分布政使司衙門及[[欽差行臺]]建築移往[[圓山動物園]](今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昨日世界)及[[台北植物園]]保存外,其餘附近房舍(包括[[台灣巡撫衙門]])皆於1932年8月予以拆除。12月台北公會堂開工。並於1936年12月完工,施工期間長達4年。建築物是由當時的總督府營繕課[[井手薰]]負責設計。 *1945年,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指示各地日軍向同盟國投降,[[陳儀]]將軍接受委派為臺灣地區受降的代表,並接受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的投降,該會堂被國民政府選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第十五受降區的地點。 投降之會場掛有同盟國[[英]]、[[中]]、[[美]]、[[蘇]]四國同等大小的國旗與[[聯合國旗]]。* 同年,台北公會堂更名為中山堂。 *1946年10月21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抵達台北,參加在中山堂舉行之「[[台灣光復]]一週年紀念大會」。  * 而後,隨著[[國府遷臺]],中山堂成為召開[[國民大會]]、[[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就職典禮|正副總統就職典禮]]及政府接待外賓的主要場所,直到[[陽明山中山樓]]落成為止;但國民大會秘書處仍設於中山堂[[中華路 (臺北市)|中華路]]側,直到國民大會停止運作。歷史上舉凡[[美國總統]][[尼克森]]、[[南韓]]首位[[南韓總統|總統]][[李承晚]]、[[越南共和國|南越]]首位總統[[吳廷琰]]、[[菲律賓總統]][[卡洛斯·加西亞]]、[[伊朗國王]][[巴勒維]]等元首訪華,都是在此接受國宴招待。 * 此外,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亦在此簽定。
==單位組織架構==
4,9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