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湖州城池

增加 6,132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湖州城池'''是浙江省湖州市歷史上的城垣。據文獻記載,戰國末,相春申君黃歇改封江東後,于蘇…”
'''湖州城池'''是[[浙江省]][[湖州市]]歷史上的城垣。據文獻記載,戰國末,[[楚国|楚]]相春申君[[黃歇]]改封[[江東]]後,于[[蘇州|吳墟]]西南立[[菰城縣]],今[[下菰城遺址]]為菰城縣之治所。[[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滅楚,改菰城縣為[[烏程縣]],縣治仍設於斯,直至秦亡漢興之際才北移至楚霸王[[項羽]]建的[[湖州子城|子城]]([[項王城]],今湖州城址)。

== 歷史 ==
=== 下菰城 ===
下菰城是湖州建城2200餘年歷史的開始,是湖州「祖城」,位於今湖州市南郊,具體方位在[[吳興區]][[道場鄉]]和尚山南麓,北依[[金蓋山]]、東南面朝[[東苕溪]]。菰城縣城的內城、外城各約8萬平方米和20萬平方米,稱之曰「重城屹然」、「青樓連延十里」。但據考古調查發現,下菰城的始築年代當在春秋甚至更早,戰國末曾修築與擴建。因此有專家認為,菰城當建于春秋時,原是吳國屯兵之城,後廢棄。

下菰城內城居於外城東南隅,周長1350米,北部為一自然高岡,中間尚存人工開鑿的方池,軍署縣衙應該在附近。外城殘長2000米,南側城牆不見,西城牆之南隅明顯內拐、靠向內城,而內城南牆已是緊靠里港,估計當年的菰城是利用了里港、東苕溪的雙重屏護而不另築東南城牆,以水為垣,船是聯通外界的「水門」。

環繞內、外城的周圍,各有一圈寬約30米的水稻田帶,地勢相對較低,系取土築城留下的遺跡,也為增強城防能力的壕溝。城垣全部用泥土夯築而成。內城有門闕四 (東北、西南、東南、南),外城現存城門遺跡四處(東北、西北、西、西南)。

=== 子城 ===
子城最早爲秦末項羽起兵伐秦前的屯兵之處,俗稱「項王城」,西漢初年烏程縣治北遷於此,三國孫吳[[孫皓]]始設[[吳興郡]]治,唐[[武德]]四年(621年)[[李孝恭]]在外圍築[[羅城]],[[子城]]遂成为历代湖州衙署所在<ref name= "湖州府志">明·[[劳钺]]修、张渊等纂,《成化湖州府志·卷三·城池》:子城即今府治,周一里三百六十七步,东西二百三十七步,南北一百三十六步,古乌程县治、吴兴郡旧城也。按统记秦时为项王故城。旧志云晋欲移郡于东迁,郭璞女亦善地理,启璞无徙,因旧址损益之,可以永无残破之虞,璞从之。唐初为辅公祐所据,赵郡王李孝恭讨擒之,为扬州大都督,以其城湫隘,始于外筑罗城,以子城内为刺史厅事及掾廨。……城门三,中门上有谯楼,宋立昭庆军额,置漏刻鼓钲,立湖州牌。……国朝成化九年知府劳钺重修,仍榜湖州府额于上,漏刻鼓钲如故。东门俗称衙东门,有楼曰东楼,西门俗称衙西门,有楼曰西楼(已上二楼与二门俱废塞)。子城壕周子城,外分霅溪支流,自两平桥入,旧可通舟楫,市鱼虾菱藕者集焉,今皆为居民架屋所蔽。</ref>。

子城城周1里367步,东西237步,南北136步,原设有东、中、西三门,中门上有谯楼,其上设有漏刻鼓钲,东西门亦各有城楼(后门与楼俱废),东门外原有城隍桥通向[[湖州府城隍庙]],子城外有城壕与[[霅溪]]相通,旧可通舟楫<ref name= "湖州府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吳越國]]納土歸宋,子城拆毀,城壕漸塞。明[[成化]]年間子城則留下諸樓之基,后多毀廢。民國初其後半部分改建為公園。今尚存[[愛山廣場|愛山臺]]及高墩頭(今湖州子城城墙遗址)150米處。

=== 羅城 ===
東晉[[大興]]年間子城外築羅城,又稱「外城」。唐武德七年(624年)重築,李孝恭持廓大之,周二十四里,東西十里,南北十四里,開九個城門。宋代羅城累有修建,[[嘉泰]]元年(1201年),知州[[李景和]]重修城池,设有六门,东迎春门,西清源门,南定安门,北奉胜门(俗稱「霸王门」),东北临湖门,西北迎禧门(俗稱「清塘门」)。其中清源、临湖两门为[[水门]],其它四门则兼有水陆城门,原唐置放生池侧闾门,定安门东西瓮门废<ref>南宋·谈钥纂修,《[[嘉泰吴兴志]]·卷二·城池》:罗城东西一十里,南北一十四里(统记云一十九里三十步),折二十四里,唐武德四年赵郡王孝恭所筑。……城门旧有九所,放生池侧有闾门,定安门东西各有瓮门,竝废,城面各有壅塞处,今为门六,内清源、临湖止有水门,余四门水陆各一,东曰迎春门,西曰清源门,南曰定安门,北曰奉胜门,东北曰临湖门,西北曰迎禧门。</ref>。

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羅城由[[張士誠]]守湖州的大將[[潘原明]]縮小重建,東縮半里、西縮1里、南北各縮數丈,城周減少到13里138步,此格局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民國初子城後半部分改建為公園。民國十七年(1928年)、二十年(1931年),先後拆城墙北門段、南門段。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築環城馬路,城垣大部被拆,1980年拆去最後一段築了環城西路。

== 坊巷 ==
自秦末湖州建子城、東晉大興年間子城外建羅城起,城內街巷就以子城為中心,沿河道向四周延展,各街巷多為彎曲狹窄的石板或塊石路,以眾多石橋相聯接。

據各代志書記載,湖州在宋代有51坊、64道。明代有4廂17界、64坊、51巷,并以17條街路相貫連。到清同治年間,城內共17界、36鋪、59坊(府縣同治,烏程、歸安各為37坊、22坊)77巷(程安兩縣各為43巷、34巷),由17條街路相貫連,坊巷已拓展至六城門之外。清[[咸豐]]十年(1860年),清軍為抗拒太平軍進攻,「縱火焚燒六城門以外房舍,火三日不熄」,城外各街巷被夷為平地,直至清末,未能恢復舊觀。

== 參考文獻 ==
{{reflist}}
22,071
次編輯